观注·朱旭丨君去矣,余音袅袅“谱台词”
百字观:君子务本,不为浮风所动
今天(9月15日)凌晨2时20分,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朱旭老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有人说:“他是一生没在舞台失过手的艺术家,他的离开,让硕果仅存的人艺黄金一代塌了半边天。”回望朱旭老人,从灯光师到演员,从说话结巴到表演艺术家,从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到舞台和屏幕上的一系列经典形象,他人生成就的最突出德行,就是他的务实精神。他曾说:“君子务本,不为浮风所动。”
善德注:演员要“谱台词”,做人要“去浮气”
2003年,他已经阔别舞台十年依然参加了北京人艺以抗击“非典”为题材的话剧《北街南院》之演出;2005年,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六十周年,他又毅然参加了北京人艺《屠夫》的复排演出;2008年,他在支援四川抗震救灾活动中再次参加了北京人艺《生·活》之演出;2012年,为了纪念北京人艺60周年,身体时好时坏的他以“演得最好”的评价参演了北京人艺《甲子园》之演出……每次演出以后,朱旭都要说:“诸位,这是我最后的谢幕演出了!”可是,到时候他就管不住自己了,还会再演、再演、再再演。
对于舞台和表演,朱旭有着揪不折、扯不断的眷恋,他曾说:“人还在,心未死。”
回首他演的角色,以话剧《哗变》的魁格舰长为例,你会记着他的沉着和风度,他的台词有一种魔力,让人陶醉在一种节奏中,跟着他一起焦虑和释然,跟着他一起沉醉或者疯狂,更多的还有会心的微笑。会心,是演员与观众建立起的一种最舒适最恰当的观演关系,每一次看朱旭的表演你会特别体会什么是剧场里的会心。
关于表演,朱旭曾说:“演戏,演什么?演的就是个‘细’,要演出细致的东西,才能出味儿。”为了把角色演细,每次拿到剧本,他除了实地去体验生活,都会把自己和对手的台词都抄在卡片上,随身携带。更确切地说,不是“抄台词”,而是“谱台词”,因为除了台词, 他还要在上面标出哪里要换气、哪里断句、哪里有起伏。“谱台词”的过程就是研究角色,琢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琢磨角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于“谱台词”,朱旭曾举例说:“当年排《哗变》,请的是好莱坞著名影人查尔顿·赫斯顿执导。他来中国前,我们就已经准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第一次见面就是给他看全剧联排。这个戏他演过250多场,对魁格这个人物太熟悉了,虽然我说的是中国话,他却似乎全能听懂,而他发现的问题也都特别准确。之前我(魁格)在没说实话的时候,似乎总是在狡辩,是亏着心的,理不直、气不壮。查尔顿·赫斯顿就告诉我,魁格不是这样的,他认为自己永远正确,比如说到‘高级职务总有一点特权嘛’这句时,我是乞求理解的态度,而他说,你应该是完全理直气壮的。理解了之后,我把‘难道你连这个都不懂吗?’的‘吗’,改成了‘吧’,他听后立刻说——对了!”
“谱台词”的背后是朱旭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学养,他生前在接受一次采访中曾表示,当下有些演员甚至有些人,身上沾染了很重的浮躁之气;演戏不用心,做事无主见。这怎么能行?
如今,朱旭老人辞世了,我们在悼念他的同时,就职业道德修养而谈,有几人能想起老人“谱台词”式的德行,又有几人能因此而去掉自身的浮躁之气呢?(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