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书香丨一本让我心灵共鸣、情感共振的佳作

编辑:

近来拜读了张明刚同志的自选集《军履回望》。说真话,一开始简单翻阅,心里觉得怪怪的,因为这本厚厚的书,文体颇杂,题材浩繁,不是那种寻常的专著。随着阅读的深入,着实令我吃了一惊,竟然深深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书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真,毕竟说得了真话才能作得了真文。尤其是,明刚本是杂家、大家,理论、新闻、文学通吃,军旅创作40 年打结,选取佳作出文集,精心编排,三卷归一,丰富多彩,杂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何其独到与精妙!

明刚的文章没有多少华丽辞藻,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甚至平平淡淡的生活中的人和事,说的都是真真切切的感受。读他的文章,仿佛在与一位邻家老大哥对话,真言实语,有一说一,淋漓畅快,倍感亲切,很是解渴。比如读《晚霞满天》中的文章,就与我目前正在从事的一项工作有着相似性和关联性。我和我的同事们负责本单位离退休干部口述历史的整理编纂工作,对老干部们在各个时期的战斗经历、崇高品格和突出贡献等,做抢救性的挖掘留存。读这个章节中的文章,更加令我认识到存好口述历史的意义,毕竟老干部们还在,他们讲出来的,是真实的历史;老干部们若不在了,他们所经历、所知道的历史,也就可能随之遗失了。

春节期间,相对闲适的生活能够让人更加静心。在冬天寒冷的环境里,细读明刚的著作时,竟让我感受到许多人间的温暖来,因为他的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他的真实贯彻于篇前章后,他的爱心播撒于书里书外……于是,我的脑子里突然冒出这么一个想法——其实,人间没有那么多说教,倒是真情比说教温暖得多、质感得多!

这本文集的一字一句,仿佛都在不经意间唤起了我对从军经历的回忆。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我感到,自己34载军旅生涯虽不及作者40余载那样长,但倒也和他一样,走得十分踏实。所有的远方都是一步一步延伸到达的。在这条前进的道路上,他与我一样,没有走过一寸捷径,就那样踏踏实实的、一步又一步的,一路走过来,一直向前走。

与明刚相似的还有,我们当年所受的教育程度都不高,都是靠着犟驴一样的犟劲,向着前方的微光默默前行;都是从一字一词的积累使用中,培养自己对文字的感觉,锤炼自己对文字的把握,淬砺自己对文字的穿透;都是农村的孩子,当兵时的文化程度都十分有限,也都一步步地走过来了……太多的“共同点”,使我和明刚有天然的亲近感,并且惺惺相惜。

应该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一个人的人生想要引起另一个人的人生的共鸣,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曾听说世上有两大难事:一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金钱赚过来,二是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头脑里。换言之,输入思想甚至比赚取金钱还难。然而,读明刚的书,我感同身受:他的心灵与我的心灵深深共鸣,他的情感与我的情感息息相通。这也使我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心与心间的距离,情与情之间的距离,远近不一,必有缘由。

读“故乡情思”一章,一股浓浓的温情扑面而至——我们远隔千里,又不在同一时间,但我还是感觉到,明刚的泪花,莹亮了我的泪花。“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些都是古人对故乡的一种无尽的思念与乡愁。我们今天的世界与古人已天壤之别、大不相同,但对于故乡的情感却是相通的,甚至是一样的。正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是的,故乡对于军人来说,尤其有着不一样的意味和不一样的情愫。也许,它是村边的一条小河;也许,它是村口的一条小路;也许,它是我们的父母亲人化作的那一棵棵挺立在村口边、永远在张望着我们的大树。从那一棵棵大树上,我们可以看到祖母、姥姥的慈爱,也可以感受到父亲、母亲的期待。无论是在风里还是在雨里,那一棵棵大树就那么挺立着,永远在牵挂着我们、等待着我们,盼望我们在外平安,期待我们戎装归来。读明刚书里面,那为数不多的几篇回忆姥姥和母亲的文章,我分明就读出了这样的情感,也读出了这样的眼泪。

文字可以是生冷的、沉寂的,但也可以是温暖的、充满温情的。在文学作品中,文字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力量的源泉。明刚以他灵动细腻的文笔,40年如一日,将其军旅生涯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所感所悟,书写成各种优美的文章。适逢入伍40周年这个契机,他加以精选梳理整合,形成了这部内容丰富而真实、情感饱满而真挚的自选文集。他的文集,不单是为了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保存过往的点点滴滴,更重要的是他在回望走过的路时,依然明确地记得当初是从哪里出发,又将向哪里前进,路上无数的脚印都是前行路上的助力器与路标,任凭风雨交加、荆棘遍布,也自当迎风而立、披荆斩棘。

明刚的书中有很多深刻思想、真知灼见,有些甚至是至理名言,但在语言表达上,他用的都是普通百姓普普通通的话语;在情感表达上,他用的都是普通百姓普普通通的感情,都是人之常情、人间真情。如果不是这样,他的文集当是断然打动不了那么多的读者的。是的,他的文章情感饱满、真挚,行文平实、质朴,入情入理,入木三分,使人感同身受,令人印象深刻,也耐人咀嚼玩味。

比如后记《耙耕,从田间到军营》一文,既是本书的收官之作,又是点睛之篇,很好的收了一个“豹尾”——像明刚这样的大家,作起文章来,起头、展开和结尾,是讲究“虎头”“猪肚”“豹尾”的,出书也是如此。“虎头”者,精彩也;“猪肚”者,有容也;“豹尾”者,够劲也。文中“耙耕”一词,更是打动了我。所谓“耙”,就是耙田;所谓“耕”,就是耕地;所谓“耙耕”,就是在田地间耕耘。

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当年有一种“耕”,是给牲口绑好全部套脖装具,一人牵着牲口,一人扶着犁,一寸一寸地把土地翻过;更不知道有一种“耙”,是用木头盘出来的一种农具,上面钉着两排近一尺长的耙钉,人站在“耙”上,由两头牲口拉着,把“耕”过的地进一步“耙”平整、“耙”细碎,好让庄稼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如果没有牲口,人间还有一种“耙耕”,犁地和“耙”田都是人拉的,一切都要靠人力完成。这几乎是农村最重的体力活。今天我想说的“耙耕”,不仅是说当年犁地“耙”田有多吃功夫,有多劳累,而是我觉得它更是中国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一生孜孜不倦、奋力向前的一种意象。

明刚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年犁地“耙”田,后来当兵了,就传承下来犁地“耙”田的那种精神。因为不犁不“耙”的田地,是没法种、也不可能长出庄稼的。所以,不犁地、不“耙”田的人生,也是不可能有成就、有收获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明刚是个认真犁地的人,也是个精心“耙”田的人,因为勇往直前、不懈奋斗,所以他才有了今天的一切和成就!“耙耕”——我觉得,是明刚生命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他的精神、他的作风和他的习惯。

这,既是我喜欢《军履回望》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也是我深感与张明刚同志心灵共鸣、情感共振的重要因素吧。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