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百岁人生 最美建筑遍布世界
4月26日,是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百岁生日,他是享誉全球的最著名建筑师,投身建筑事业70多年来,优秀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的祖籍地苏州 “欢迎您再次回家乡看看”
在苏州美术馆,参观观众正在写给贝聿铭的生日贺卡。
4月26日,在贝聿铭的祖籍地苏州,人们用各种不同方式祝福这位从中国走出的建筑大师。
贝氏一族是苏州的名门望族,贝聿铭于1917年出生于广州,10岁时到上海读中学,之后曾3次在假期回苏州居住。贝聿铭曾表示:“直到回到苏州后,我才感受到我的根。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
为了纪念贝聿铭的百岁诞辰,他的弟子林兵与苏州美术馆等单位携手,策划了“贝聿铭文献展”。这也是第一个关于贝聿铭的完整展览。尽管26日是工作日,仍有不少人前来参观。
来自苏州大学的王同学趴在桌子上认真地写道:“尊敬的贝老,您好。我是一名建筑规划专业的学生,对于这个专业我曾经感到迷茫,谢谢您让我认识到了建筑的美好。祝您生日快乐”。想了一想,王同学又在贺卡的底部加上了自己的通讯地址。“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贝老给我回信了呢”,他笑着说。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的心血之作,被称为“最美的小女儿”。与拙政园比邻而居,设计苏州博物馆时,贝聿铭承担了巨大的压力。据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回忆,贝聿铭曾实地对博物馆及周边进行了细致考察,经过三天慎重的考虑后才在合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建成后的苏州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年接待海内外观众人次早已突破百万,成为了苏州市一张知名的文化名片。
在苏州博物馆的出口处,4月26日当天特意设置了一个“阅读亭”,用来收集公众对贝老的生日祝福。亭中,人们除了向贝老贺寿,总会补充一句:“欢迎您再次回家乡看看”。
贝聿铭
大型建筑百项以上 作品遍布世界
贝聿铭是一位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
他17岁高中毕业后,父亲本来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但是当时的贝聿铭却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终选择了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从哈佛毕业后,贝聿铭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职业生涯。70多年来,这位建筑界的华裔奇才为世界带来了各种精彩绝伦的作品。包括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
贝聿铭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追求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他的建筑作品散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甚至远至卡塔尔。
据粗略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贝聿铭1979年荣获了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
此外,他还于1981年获得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9年获得日本帝赏奖,并于1986年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等。
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提到贝聿铭的代表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卢浮宫拿破仑广场的玻璃金字塔。不过,贝聿铭的这一设计最初在法国却遭到了众多非议。有法国人认为贝聿铭会毁了“法国美人”的容貌。
面对压力,贝聿铭将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坚持将自己的设计完善并建造出来。他曾说:“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结果,金字塔的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了巴黎的标志。法国人还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
此后,贝聿铭还设计了波士顿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和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等重要作品,这些作品让他在美国国内变得家喻户晓。尤其是1979年落成的肯尼迪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还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此外,作为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因为中国设计了多座经典的建筑,包括中国银行总部、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等。他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他还在退休十几年再度出山,为故乡苏州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了尊重苏州园林的特色,贝聿铭特地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将苏州博物馆建成了这个城市最具灵气的地方。
苏州博物馆
数十年来,贝聿铭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也被认为“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
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
贝聿铭
人物小传
自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其祖辈为苏州望族,父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姓庄,清廷国子监祭酒之后,于贝聿铭13岁时罹癌过世,继母蒋士云,为中华民国驻外使节之女。贝聿铭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时光,自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后转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1944年-1945年,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贝聿铭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要机遇,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从此二人合作达十二年之久。贝聿铭开始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费城莱斯大学颁赠其“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此后,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其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贝聿铭被誉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现代派设计大师”,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其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他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称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他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