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皞如:低调是一种无狂不躁 吐纳恒常的贤人恪守
善德人物榜 第156期“善德行者”:张皞如
上榜理由:
他是周总理的老师,素有“夫子”美称,曾任天津南开学校语文教师,具有爱国民主思想,支持学生的进步活动。他是民国时期的“沧盐三大儒”之首,被时人称为“如先生”,中过清末秀才,办过县劝学所,当过省议会议员、县长,却品性高洁,清贫一生、低调一世,以至世人少闻其名,更寡闻其事。他就是张皞如,一位骨气学问仰弥高的善德行者。
善言慧语:
◆读书救国,学以致用。
◆欲使国家富强,必唤起民众,欲唤起民众,必办教育。
◆若以文济天下,当使笔有锋芒,辞挟风霜,使当道者见之,不知心有戚戚焉否。
行者小传:
张皞(hào)如,名穆熙,字皞如,1878年生于河北省盐山县大许孝子村,民国时期的“沧盐三大儒”之首。他青年时应童子试考中秀才,1905年离家赴保定深造,1907年学习期满,为唤醒民志,便回到原籍,毁家办学。因治学有方,声誉越来越高;1916年后,相继出任直隶(河北)省议会议员、南开学校(后升为南开大学)教师、《华北日报》社论主笔、河北永年县县长、天津警务主任、安徽财政厅秘书长等职,1934年春病逝,享年56岁,生平著有《心声集》刊行于世。
善德故事:
●贺龙之评:1916年,辛亥革命已落入低潮,数年前成立的中华民国被淹没在军阀混战之中。面对天下乱局,在“生命已断送于数人之手矣”的感叹看,张皞如写下了一首诗,题目叫《伤时事》,原文为:“太平希望付烟云,误国人才何足云;孤客天涯空有泪,伤心最怕读新闻。”也是那一年,贺龙在故乡桑植带领他的12个弟兄,揭竿而起,走上了革命道路。建国后,贺龙跟女儿忆起当年,谈起这首诗,说道:“张皞如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个老先生,蛮有学问,也蛮有骨气。”
●艰苦兴学:张皞如为了唤醒民志,进而使国家富强,在保定毕业后便回到家乡创办了“劝学所”,后来又顶着压力在一座药王庙里创办了高等学校。学校初创时期经费非常紧张,为此他四处登门募款,不但一年未领自己的薪水,还把夫人窦双茹女士的私房积蓄也拿出来,捐献给学校,就这样东拼西凑,维持着学校的各项开支,给学校添置了图书仪器,实验用品,体育器材等等,使学校日臻完善。在皞如先生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不少教师拒绝了别处的高薪聘请,而自愿在这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由于先生艰苦兴学,且治校有方,他的声誉越来越高。后来直隶(河北)省成立省参议会时,他被选为直隶省议会议员。
●诗词忧国: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后,经美籍教授麦迦利介绍,得识张皞如的才华和学识,便聘请张皞如先生到南开学校做了语文教师。当时,周恩来正在南开学校读书,张皞如平易近人,诲人不倦,讲课内容丰富多彩,语言娓娓动听,故很受学生的欢迎,周恩来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学业也很得皞如先生的赏识,从此他们便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张皞如欣然加入了周恩来主持的“敬业乐群会”。因为他们师生共有的忧国忧民思想,所以在《敬业》杂志上,当时他们多有诗词唱和; 比如张皞如写下《伤时事》后,周恩来便写了《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诗曰:“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
●支持学运:张皞如虽然是封建社会科举出身的旧知识分子,但经过辛亥革命,尤其后来去保定深造,改学新学,接受了不少民主思想。对于那些贪官污吏,和那些为争地盘,不顾百姓死活,连年混战的军阀深恶痛绝;看到祖国大好河山被列强蹂躏、瓜分,更是痛心疾首。基于这种思想,他对于御外辱,争主权的学生运动极其同情,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学生运动。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学生运动,周恩来等请愿学生被捕后,他立即联合各界进步人士,发电报,制传单,向各方面呼吁营救。当时他友怕他的行为引起当局的嫉恨和报复,劝先生暂避一时,但先生不但不隐蔽,而且义正严词地说道:“只有国耻得雪,正义得伸,代表获释才是当务之急,至于个人安危,在所不计!”
●易名报国:张皞如先生因为思想进步、博学多才、教学生动,深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他与学生们交往密切,友谊深厚。课上课下同学们都愿意向他请教。当时正处在“五·四”运动的前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内忧外患,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学子,立志报国。有些学生还把自己原来的名或字改了,起一新的名或字,以表自己为民报国的决心。他们很多人就找张皞如先生,让先生给起一个新的名字。在他的《随笔杂抄》中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后来成为吉林著名革命家的谢雨天,其原名谢英霖,张皞如取“居危则可于安,雨落则天可晴”之意,将其名易为了“雨天”。
●穷不坠志:张皞如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广大农民,极其关心和同情。早在出仕前,面对1920年华北地区大旱,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的惨局,他就曾为民请命,多方呼吁,终让天津华洋义赈会发下救济,使得津南一带多数灾民,免于冻饿而死,度过荒年。其出仕后,几度为官期间,更是洁奉公,勤于职守,颇有政声。1932年,其原配夫人窦双茹病逝,伉俪情笃的他悲伤至极,仅两年后便以56岁之龄与世长辞。弥留之际,本已清贫的他留下的医嘱是:“将一生所积存的图书文物若干葙,全部捐赠给许孝子高级小学,充实皞如图书馆,以励后学。”
善史氏曰:
低调是一种无狂不躁、吐纳恒常的贤人恪守。正如《淮南子·汜论训》所言:夫小之大,弱之强,危之安,亡之存也,非圣人,孰能观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