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不知何处栏干好 许我闲凭借月看
善德人物榜 第175期“善德行者”:钱钟书
上榜理由:
有人说:他有德识学养、才情胆略,更有精神风骨,却不为同时代人所接受。也有人说:他是把“大隐隐于世”这条古训进行当代实践的最后一个隐士,越隐越显,越拒绝越有人格高洁的美名。还有人说:他一生钟情于书,嗜书如命;八十八年的人生旅过,为世间留下了《围城》、《谈艺录》和《管锥篇》等许多名著。他就是钱钟书,一位“永存一份书生痴气”的善德行者。
善言慧语: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一句话的意义,在听者心里,常像一只陌生的猫到屋里来,声息全无,过一会儿“喵”一叫,你才发现它的存在。
行者小传: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围城》、《谈艺录》、《管锥篇》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
善德故事:
●抓周得名: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户书香世家,周岁“抓周”时抓住了一本书,当地人认为,小孩子伸手抓到的这件东西,就代表着他的志向。于是,父亲钱基博就给他取名为“钟书”。过去的人有名还有字,钱钟书除了“钟书”这个学名之外,还有个字,叫“哲良”。后来,钱基博先生见他爱胡说乱道,就把他的字改为“默存”,意思是叫他少说话。
●破格录取:钱钟书三岁学认字,五岁上小学,六岁开始读《诗经》,七八岁时就开始读小说。上中学后,他还读了大量刚刚翻译成中文的外国长篇小说,还有各种探险小说,读得非常入迷,从中得到了非常多的乐趣。有的书读了好多遍,有的书翻译得不好,读起来很沉闷乏味。那时,钱钟书学习英语特别用功,他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学好英语,将来能读原文的外国小说。也许是读课外书太多了,钱钟书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只得了15分,多亏了当时清华的罗家伦校长,看他文科和英语成绩特别优异,才华横溢,把他破格录取了。
●读书无数:钱钟书先生读了一辈子书。到底读了多少书,无法统计,举一个例子,他的一部著作《管锥编》里面引述到的书就有一万种之多,除了中国古代的经典书籍外,还有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等原版书两千种。钱钟书先生读了那么多的书,知识非常渊博,但是他非常谦虚。对于国内的“钱钟书热”,他一直泼冷水,不肯配合别人宣传自己。他说:“我写完《围城》,就对它很不满意。”他把《谈艺录》说成“现在更不满意的一本文学批评”,把《管锥编》比作“木屑竹头”等等。对自己年轻时写的诗,他也持批评、否定的态度。
●记忆超群:钱钟书先生的记忆力很好,他曾大量阅读北京大学图书馆、社科院文学所的藏书,“吞吐量”大得惊人。国内外许多知名教授、学者和出版社经常把新出版的经典著作寄给他,钱先生收到书后,会很快看一遍,然后就将书送人;有时,他跟别人借一部外文著作,也是看一遍就归还,只因书中内容大部分他已经记住了。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钱钟书先生的记忆力。1979年5月,钱先生参加中国社科院代表团访问美国,走了不少地方,作了多次讲学和答疑,事前没有准备,但不管问到什么问题,哪怕是几十年前看过的中国旧书,他都如数家珍,大段大段地译成英文背诵出来,并加以讲解。
●婉拒庆典:上世纪80年代以后,钱钟书先生在国际上声誉大振,成为了一位国际知度很高的大学者。国内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并有优厚酬金,可谓名利双收,钱钟书却不愿参与其中,笑着对前来邀请的人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在钱先生八十寿辰之际,有关部门要给这位学术权威举行盛大的庆祝典礼。对此,钱钟书先生委婉而坚决地谢绝了。事后,有人问钱老为何拒绝举办这一庆典,钱钟书先生淡淡地说: “不愿花不明不白的钱,不愿见不三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不痒的话。”
●旷世情缘:1932年初,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遇到了当时已经是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钱钟书。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我有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在就样,一见如故的两人在机智幽默谈吐中相互钟情,并由此而携手终身,成为民国以来的文坛佳话。一牵手即一生的他们,更用实事为世人演绎了一段令无数人羡慕的旷世情缘。有人说:时光过去,他们之间已不单单是爱情,还是羁绊、是亲情、是超越了血缘的亲。
善史氏曰:
补就青瓷转玉盘,夜深秋重酿新寒。不知何处栏干好,许我闲凭借月看。(钱钟书诗《中秋夜作》写于1940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