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复兴民族 必先提高人格
善德人物榜 第187期“善德行者”:张元济
上榜理由:
他存立于乱世之中,思想却不激进;他任人生再跌宕起伏,处世仍求中和。他穷其一生以“昌明教育,启迪民智”为己任,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竭尽全力教化众人;他辞官从商,带领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发展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机构;他为推进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殚精竭虑,厥功甚伟。他就是浙江海盐人张元济,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怎么样评价也不过高”的善德行者。
善言慧语: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为人务须振作精神,不可稍形颓丧。人生处世,必有不如意之时;愈不得意,愈能振作,便不难人定胜天。
◆复兴民族,必先提高人格。
行者小传:
张元济,字菊生,号筱斋,清同治六年(1867年)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与爱国实业家,生平著有《校史随笔》、《中华民族的人格》等。
善德故事:
●弃官从商:张元济生逢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转折期,翰林出身的他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社会使命感,着眼于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本,与时俱进,早在1896年,便创设通艺学堂,讲求西学,培养人才。此后,又多次上书倡导新政,在戊戌变法失败遭革职且“永不叙用”后,绝意官途,南下上海,选择了“可以提携多数国民”的出版为毕生志业,以“昌明教育、启迪民智”为己任,主持带领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发展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机构,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引擎和现代化诸项事业的重要推手,成就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和事业风骨。
●孝行减“罪”:“戊戌变法”是晚清王朝的最后一次自救,然而103天后,连光绪帝本人也遭到慈禧囚禁。一些参与戊戌变法的人,杀的杀,逃的逃;甚至支持和同情“变法”的人,也被追捕受刑。张元济因创办“通艺学堂”、支持变法,自然在劫难逃。这时有人劝他逃跑,可他认为,与其逃跑被通缉使老母亲担忧,不如陪在母亲身边、多陪一天、多尽一分孝心。他每天照常上班,下班后侍奉母亲。他向同事声称自己能够在上班时被抓走更好,免得在家被捕吓着老母亲。慈禧的爪牙反而认为张元济不逃,可能是“被迫变法”。一个半月后,张元济“重”罪轻判: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
●自编教材: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后,清政府颁布了倡导兴学的《学堂章程》;后来,科举也废除了,成千上百的新式学堂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张元济认为,教科书的影响关系到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改变,决定自己来编一套国文教科书。张元济编课本的方法很独特,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大家围坐一起,就像今天开策划会一样,每个人都可以说出想法和主张,倘若是被大家公认为有价值的,则详细讨论。每完成一篇课文,大家再轮流阅读,或加润色,或竟改作,相互为之,毫无成见。1904年,商务版《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出版,其他出版机构争相效仿,再不能粗制滥造而牟利。书肆风气,为之一变。
●不徇私情:旧时一般企业用人,与资本家非亲即友,已成风气。张元济认为“满清之亡,亡于亲贵;公司之衰,亦必由于亲贵。”所以,他到商务印书馆后,设立了人事管理委员会,坚持集体领导、清正廉洁,并互相监督。在用人方面提出“取诸社会,用人惟才”的方针,一般职工大都采用公开招考。他的儿子张树年当年从美国纽约大学工商学院管理专业学成回国,他擅长经济管理,这对商务印书馆来说,是亟需的人才。当时商务印书馆有不少人向他进言,但张元济始终以公司大局为重,从公司长远利益考虑,义正辞严地详陈儿子不能进公司的种种理由,张树年也深明大义,最终选择另行他就。
●民族人格:1937年5月,当时,卢沟桥的枪声即将响起,面对民族危机,为了唤醒中华民族的人格,以决死之心抵御强暴,抗拒横逆,张元济从《史记》、《左传》、《战国策》中撷取8篇故事,删译编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格》这本书。当然,他编撰此书不仅有抵御外侮的意思,更有扭转社会风气、抵抗人格堕落的宏愿在内。张元济本人一直很看重此书,他认为:国难日深,复兴民族,必先提高人格。直至1949年改天换地之后,他应邀北上参加开国盛典,期间还不断地将这本书送人。
●最好诠释:张元济的一生,是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另一种诠释。他尽管生活在乱世中,其思想却不激进,从没有要全盘西化。尽管人生道路跌宕起伏,他还是讲中和,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的人生。他所追求的情感与理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中的一个词叫“时中”,即不走极端。他晚年曾写过一副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有人说,这副对联正是对他深邃的眼光和远大的抱负的最好诠释。
善史氏曰:
为国人立格,命虽跌宕,先生之行铭千古。尽形寿表善,力呼觉醒,文坛史册念斯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