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她和谁都不争,和谁争她都不屑
善德人物榜 第206期上榜人物:杨绛
上榜理由:
她是一代奇女子!百年人生及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显其博学、睿智、宽容、韧性的纯德名媛风范。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生于乱世的她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尝尽人生百味,始终明媚从容。她就是出生于北京的江苏无锡人杨绛,一位值得所有人静下心来“读一读”的中国“女先生”。
善言慧语: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行者小传:
杨绛,本名杨季康,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2016年逝世,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善德故事:
●婚姻的理解: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钟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杨绛立刻回答到:“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世纪佳缘由此展开。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至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钱钟书去世;钱钟书与杨绛,相濡以沫六十余载风雨,以最好的方式诠释了何谓婚姻的典范,两人的爱情也终成一段佳话。对于美好的婚姻,杨绛有着深刻的理解,她曾说:“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贫穷艰苦也好,家财万贯也罢,如果没了朋友式的包容与尊重,夫妻在婚后剩下的只有厌烦与抱怨,就会变成冤家。”
●爱情和友情:对待爱情和友情,杨绛泾渭分明,绝不暧昧。费孝通一向喜欢杨绛,在得知杨绛和钱钟书交好的消息之后,他心中愤懑。愤懑中又夹杂了一点委屈、伤心和不甘。费孝通专程找杨绛谈话,说自己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虽然杨绛看重与费孝通的友谊,但是谈到男女情感的问题,杨绛从不含糊,更不妥协,始终立场明确,表述清晰。她说:“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as an end, not as a means);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这个“普通朋友”的原则,在杨绛心中,从未更改。
●杨绛的成就:杨绛早期的作品并不多,她甚至不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更没有同时期的萧红、张爱玲名气大,是她没有显赫的家世吗?是她没有过人的才华吗?是她不年轻貌美吗?都不是!她拥有的羡煞所有人——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杨荫杭之女,自幼聪慧通晓三国外语,光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追求者就有70多人。她只是用自己的一生成就了另一个人——她的丈夫,钱钟书。她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说:“我做过各种工作,但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只有一件事终身不改,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人生实苦。但苦虽苦,也很有意思,钱钟书承认他婚姻美满,可见我的终身大事也很成功,虽然耗去了我不少心力体力,不算冤枉,钱钟书的天性,没受压迫,没受损伤,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这是不容易的。”
●做人的底线:杨绛性格温婉,但绝不怕事,面对屈辱和不公,严守底线。抗日战争末期,在离家很远的工部局半日小学教书的杨绛,每日乘车之后还要步行很久,才能改坐有轨电车抵达学校。其间,曾遭遇日本人上车突袭检查。全车人都要起立,只有杨绛起来得最慢。有个日本兵便来找她麻烦,用手抬起她的下巴。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杨绛不卑不亢,竟大喝一声“岂有此理”。此言一出,全车人都吓得目瞪口呆,觉得杨绛此命不保。也不知是何缘故,听杨绛一声吼,那名滋事的日本兵竟退了回去,未再纠缠。算是侥幸。杨绛想想也后怕,次日,便更改了上班路线。
●优雅的答案:对很多人来说,杨绛是女神无疑。她有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杰出的成就,而她整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从容优雅的代名词。作为一代名人,她的人生并不顺风顺水,如何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是杨绛身上最大的谜。也许答案,就在她自己的阐述里: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
●隔世的知音:杨绛的一生,绝非一帆风顺,她的成就也绝非唾手可得,所以,到了晚年的时候,杨绛已把一切身外之物放下,她的境界愈发淡泊平和。她曾翻译过英国诗人瓦特·兰德(Walter Savage Landor)的一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首诗,一直被杨绛钟爱多年。有人说:大概是兰德的诗照见了杨绛的心,所以这首诗成了她今生今世的注脚;因为她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烤暖了人世间所有的幽暗和不明,所以,很多后来者,都视她为“隔世知音”。
善史氏曰:
钱钟书称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而杨绛则在《我们仨》中说:“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有一个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亲近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吧。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须散。”试问,人间能有几人活的如此明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