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丨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善德人物榜 第233期上榜人物:丰子恺
上榜理由:
您一定在很多地方见过这句话“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可能不一定知道它出自哪里;您一定见过一幅充满童趣、寥寥几笔、国画气韵的漫画,觉得亲切、温暖,却不知道这画出自何人;您一定在小学教材里学过一篇课文《白鹅》,不一定记得作者是谁,但白鹅的引颈而歌的画面总在脑海中闪过。其实,这些都出自一人之手,这个人就是丰子恺,一位出生于浙江崇德(今桐乡市)的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有思想的书法家、画家、作家、艺术教育家。
善言慧语: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您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您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您若成长,处处可成长。您若感恩,时时能感恩。不是世界选择了您,而是您选择了这世界。
行者小传: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字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艺术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代表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画中有诗》《白鹅》《活着本来单纯》《无用之美》等。
善德故事:
●温润如玉: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崇德的石门小镇上,是丰家的第七个孩子。在此之前,家里已经连得六女,父亲给他取个小名叫“慈玉”。他确实是家人眼中的宝玉,祖母溺爱他,父母、姑姑疼爱他,姐姐们怜爱他,连家里染坊中的伙计们也喜欢他。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两位恩师:丰子恺从六岁开始在私塾读书,直到十二岁进入新式小学,他接受的一直是传统教育,温文尔雅的传统文化勾勒了他的童年。1914年,丰子恺16岁带着家乡的自然之美、诗情画意来到省城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这里,他结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老师,夏丏尊和李叔同。当时,对于一个腼腆、懵懂的乡村少年,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这么大的城市,想到即将开始的集体宿舍生活、繁杂校规的约束,丰子恺感到有些惶恐,求学初始的憧憬,变成了心切的思乡。就在丰子恺迷茫彷徨时,两位恩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丰子恺晚年回忆恩师夏丏尊和李叔同时曾说,前者给了他近乎慈母的关怀,而后者则给予严父般的教育。
●子恺漫画:1919年,22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初出茅庐的他开始了积极的“艺术追求之路”。先是放弃了安逸稳定的教师生活到上海办学,后又踏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学了10个月西洋画。至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漫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
●他的幽默: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美术老师期间,作为李叔同先生的嫡传弟子,丰子恺深得大师人格风范之真传。不仅与学生间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学生喜爱。一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着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我的头像,就抓着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的漫画像。随即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的不好,丰子恺哭了。”
●一种静境:丰子恺和他老师弘一法师一样,都不喜欢高高在上,不喜欢端着,只喜欢真实地做自己。他曾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认为,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因此,他总能借助儿童的视角,细致描摹世间的温柔与感动。所以,他的画总能给人一种被朱自清称之为“是莫之为而为、无所为而为的一种静境”。这“静境”,表达一种情致,一种意蕴,让人遐思,会不由得引发人去凝视它,解读它。所以,心情不好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拿出他的画看一看,当面对他笔下的那温暖无以童心天趣,那洞穿一切的人间万象,心情想不安静都难。
善史氏曰:
缘缘随笔,含蓄人间情味。
生生漫画,斯心永驻少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