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先生:在古典诗词教育里体会诗心

编辑:尚明

[原标题:谁似先生高举 一行白鹭青天——顾随先生与古典诗词教育]

顾随01.jpg

顾随02.jpg

1959年,顾随在天津师范学院宿舍书房留影

顾随03.jpg

顾随女儿顾之京(左二)和顾随学生欧阳中石(右一)

顾随04.jpg

《顾随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顾随05.jpg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物素描】
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 顾随的学生、红学泰斗周汝昌曾这样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顾随四五岁时进入家塾,学四书五经,唐宋诗文及先秦诸子的寓言故事,也读了一些小说。1907年入广平府中学堂,1915年季考北京大学,通过了北大国文系的入学考试。北大校长阅卷时,发现顾随的中国文学水平卓异,建议他改学西洋文学。于是顾随先到北洋大学预科专攻英语,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北大他获得了很好的西洋语言与文学的修养,1920年夏天毕业开始到山东青州中学。1926年他执教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他用鲁迅的思想给学生指明道路。由于他的指引,许多学生都踏上了革命的道路。1929年,顾随先后到燕京、北平、中法、北京、中国、辅仁、北京师范等大学执教。

顾随先生桃李满天下,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邓云乡、郭预衡、颜一烟、黄宗江、吴小如、杨敏如、王双启等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叶嘉莹教授以老师晚年名号“驼庵”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以奖励后辈学子。

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以“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之势,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一阵“古典诗词”热。2017年2月13日,是顾随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

当大家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被激发之后,自然会引发进一步思考:古典诗词仅仅是记问之学吗?《荀子·劝学》篇云:“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我们带领孩子读诗背诗难道只是为了给他增添一项在人前表演争先的技能吗?《弟子规》里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当下的我们又该如何承传中国古典诗词呢?这些问题顾随先生确曾给出过答案:

吾人读诗只解字面固然不可,而要千载之下的人能体会千载而上之人的诗心。然而这也还不够,必须要从此中有生发。

不了解古人是辜负古人,只了解古人是辜负自己,必要在了解之后还有一番生发。(顾随《中国经典原境界》)

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也就是说,在顾随先生看来,今日的我们诵读千载以上的诗词,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去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只有这样,中国的古典诗词乃至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可以在当今世界以及当下生活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作为顾随先生的传法弟子,就曾指出顾随先生的古典诗词讲授“大多是源于知识却超越于知识以上的一种心灵与智慧和修养的提升……先生所予人的乃是心灵的启迪与人格的提升”(叶嘉莹《顾随全集序》)。顾随先生讲授古典诗词的见解,已有十卷本《顾随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备查可阅,这里还可举出一例,足证顾随先生在古典诗词教育领域超越时空的影响力。

1943年春,就读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二年级的叶嘉莹先生在顾随先生的课堂上记录下顾随先生对雪莱《西风颂》中的“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的翻译“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并足成一阕《踏莎行》:

用羡季师句,试勉学其作风,苦未能似。

烛短宵长,月明人悄。梦回何事萦怀抱。撇开烦恼即欢娱,世人偏道欢娱少。

软语叮咛,阶前细草。落梅花信今年早。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

1948年叶嘉莹先生南下结婚,之后随夫去了台湾。1957年2月,顾随先生在天津足成了自己的一阕《踏莎行》:

今春沽上风雪间作,寒甚。今冬忆得十余年前困居北京时曾有断句,兹足成之,歇拍两句是也。

昔日填词,时常叹老。如今看去真堪笑。江山别换主人公,自然白发成年少。

柳柳梅梅,花花草草。眼前几日风光好。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

1960年顾随先生辞世。1979年叶嘉莹先生首次回大陆讲学,写下了“归来一事有深悲,重谒吾师此愿违”(《赠故都师友绝句十二首》其六)的感慨。为了纪念自己的老师,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2012年12月20日,叶嘉莹先生在第十六届“叶氏驼庵”奖学金颁奖典礼上的讲话改写了前人的诗句,发出“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的感慨。她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情谊,有时甚至比骨肉更亲近。因为骨肉是天生来的,是血缘的关系,而不在于个人精神、思想上有没有一种自我的选择。而师生的情谊,则是他们的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师生的情谊更为可贵。我们讲授古典诗歌,我们的理想和志意,都是寄托在歌诗里边的,而且不只是我们自己的理想和志意,我们也透过古人的诗歌,把他们的品格、理想,他们的志意、怀抱,他们的情操、修养,传递给同学。我很庆幸自己能得到很多非常好的老师的教导,但是他们在课堂上所讲的大半只是知识的传授,而让我能够在品格、修养、人生上又提升一个境界的,我觉得是顾随先生。顾随先生讲课其实很有特色,没有课本,也没有讲义,他上课是一片神行,完全凭灵感来讲诗的。”(《师生情谊七十年》)

20世纪80年代初,张中行先生撰写《负暄琐话·顾羡季》一文时对顾随先生的遗著遗稿损毁殆尽曾发出“总不免有人琴俱亡之痛”的慨叹。时过境迁,随着国运的昌盛、传统文化的复兴,举国上下越来越认识到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当春回大地、古典诗词在神州沃土再度复兴之际,我不禁想起辛弃疾在《清平乐·书王德由主簿扇》中云:“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顾随先生在古典诗词教育领域的影响庶几近之!(作者:张静,系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附:感悟顾随先生诗歌的灵魂

今年2月13日,是顾随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回望这位文化老人的一生,他为我们留下了哪些智慧矿藏?让我们来倾听几位阅读者和研究者的声音。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冷成金:顾随先生一生波折,但始终能以诗词之心观照生命,春风化雨,将君子之精神永留世间。这种激励感发的作用,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这对今天探索诗歌的时代意义是一个有益的启示。顾随一生致力于国民教育事业,这是道德存续的最好方式,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今天应秉持和传承的精神所在。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宁稼雨:我的导师刘叶秋先生是顾随先生的弟子。刘先生在世时,我去北京总住在老师家中,有幸听到诸多关于顾随做学问的故事。好的老师讲求言传身教,顾随教学生,是真正的传道。顾随的言传之妙,自不待言,他能够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影响自己的学生,进而影响更多的人,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师。刘叶秋老师曾长时间居住在北京珠市口的一套老房子里,与师母及师母的大姐生活在一起,只在街上搭建了一个2.7平方米的屋子作为书房,但先生取谐音将书房命名为“贰密栖”,既诙谐又诗意。这种人生态度完全继承了顾随先生的风格。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需要一个更好的对接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极具亲和力的文化,从前几年兴起的“读经热”,到最近文化类节目的热播,都已经让国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形式之美,但诗词中包含的艺术纹理、人类情感、中国智慧还有待挖掘。目前学术界的文学研究有一种过于技术化的倾向,对如何提炼传统文化精髓思考得不够。顾随先生从不过多地在“记问之学”上打转,也不纠缠于“知人论世”的作者背景,而是将自己的体验与过往的文学结合,让生活成为诗歌最真实的注脚。在他的诗歌和学问里,蕴含着文学最重要的主题:对人类有限之生活的悲悯叙写,对无限之精神的执着追求。后者吸引智慧,前者存有深情。

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赵鑫:“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顾随先生的这句名言一直影响着我。我读顾随的著作,感受到的是一个学者的情感力量,一个诗人的执着追求,一个传道者的历史使命。先生的诗歌虽有生命之悲情,但毫无怨气;先生的学问自成一体,有一种抚慰心灵的深度和力量。我时常浮想先生给众弟子讲诗时的情态,那是怎样的一种风采!先生传授的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唤起的是学生内心深处最幽微的感受。在我走进学术殿堂的道路上,顾随先生于我有引导之功。他启示我,文学有无数种可能,徜徉在古典文学的海洋里,脚踏实地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除了翔实的考据之外,不能忘却对文字本身美好感受的捕捉。(秦浩整理)

(来源:光明日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