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福 诚心良心守护“老字号”
【人物素描】
孙世福,男,汉族,1957年1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桂顺斋糕点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作为桂顺斋的掌舵人,孙世福坚持用过硬产品、贴心服务和真诚,把年销售产值不足3000万元的百年老店,打造成年销售产值1.83亿元、辐射京津冀的清真糕点名牌。
“做人讲良心、做食品讲诚信”,是挂在孙世福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坚守的承诺。他认为,要保证近百年桂顺斋的传统,不仅要深入挖掘清真食品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要有严格的采购、生产、销售管理体系。
孙世福:“用良心做事,让顾客吃到满意的食品,我们在一线,大伙儿都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确实我们这么多年努力,让天津市的消费者、让全国的消费者,吃上放心的糕点、放心的食品,这也是我们老糕点人的一个愿望。”
孙世福荣获天津市道德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当选了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
天津桂顺斋是一个老字号的清真糕点店铺,是花了好几代人心血,从最初的天津卫民间小吃店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老牌子。但这个曾经过名噪一时的老字号在2002年一度陷入经营困境,可谓到了生死攸关的境地。
这一年,孙世福来到了天津的桂顺斋,看到这个曾经满载天津人儿时温暖甜蜜记忆的老字号身处困境,孙世福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责任感,发誓要带领桂顺斋重振旗鼓。“我既然到了桂顺斋,就一定把桂顺斋做好!”十余年,在孙世福的带领下,桂顺斋从年产值不到3000万元以每年7%到8%的速度稳健递增,2014年年产值达1.83亿元,纳税上千万。把桂顺斋的品牌从天津辐射到整个京津冀。
这一业绩的取得不是靠什么高深的经营理念,而是孙世福常常挂在嘴边的最朴实的做人做事原则--“做人讲良心、做食品讲诚信”。
争取做到极致
走进每一家桂顺斋专卖店,都有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面而来。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清真糕点品牌,制作各色中式糕饼时,香油是重要原料,孙世福心中谨记,做食品,最大的“良心”就是货真价实,为了做出质量稳定、口味纯正的糕点,桂顺斋的香油都是自己生产、不惜成本。
孙世福:“我们自己的油坊,进芝麻、磨香油,而且是传统的小磨香油。选择哪个产地的芝麻,炒制的火候,一斤芝麻出多少油,这都能算出来,有标准。现在大的调料公司用现代的设备,出来的东西口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做任何一种东西,争取做到极致。”
从油糖蛋面,到各种馅料、辅料的选择,到每个生产环节监督,以及供货商的资质,孙世福都一丝不苟。负责生产的副总经理马恩池同时也是桂顺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说:“孙总在这个方面经常提示我们,桂顺斋是老百姓的品牌,用好的原材料打造好的产品。你比如,核桃仁,陕西跟山西交界的地方,桃仁最好,色泽好、口感好,肉厚。葡萄干,南疆的好。西瓜仁,云南的;松仁,俄罗斯的雪松。”
2013年,孙世福向合作多年的朋友老刘那里进了两吨的红枣,在原料入库检验时,工厂检验部门却发现不少枣不够新鲜,和之前看的样品出入颇大。工厂负责人马上联系供货商老刘,询问情况。老刘自认与跟孙世福很熟悉,就跟工厂负责人商量,“反正是做馅,捣碎以后谁也看不清楚,而且我们和桂顺斋合作这么长时间了……”工厂负责人向孙世福如实作了汇报。孙世福当即便说:“一件也不能要,顾客看不见,我们看得见!这不是简简单单一批枣的问题,以次充好,就是在欺骗我,如果我们收下并对外销售这种产品,我们就是在欺骗顾客!”孙世福不但毫不留情的退回了两吨红枣,供货商老刘也永远失去了合作的资格。
他坚信只有保证原材料真金烈火,做出的糕点品质才会美轮美奂,有口皆碑。因此孙世福制定了规定,只要是在原料方面出现问题的供货商,一概退货、断购。所以桂顺斋采购的原材料成本也比同行业高出许多。但孙世福认为食品安全绝非小事,做食品就要诚实讲良心!
孙世福不仅在制作上严格要求,在出售环节更是“斤斤计较”,不让顾客吃亏。无论是单独零卖,还是装盒批发,孙世福都诚实守信,分量上绝对做到分毫不差。2013年,天津市一家合资企业慕名前来订购了桂顺斋6000套炉元蛋糕作为春节贺礼慰问给员工们。点心运去后,在分发时有两个员工在聊天时不经意就聊到分量的事情上来,他们觉得,这么大的企业,再接了这么大一单集体团购,能做到总分量不差就已经很厉害了,怎么可能做到每一盒都能一般重,太不现实。所以他们就找来了电子秤,逐个过秤,结果竟然真的是盒盒重量都一样,没有一盒缺斤少两。如今该企业成了桂顺斋的铁杆客户。而每每说到这件事的时候,孙世福总会微微一笑,因为他觉得诚实守信其实是每个企业本应该做到的事。
有诚信更有诚意
每到年节,桂顺斋店门外都会排起几百米的长队,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桂顺斋的经典口味五仁
月饼供不应求,这背后也凝结着孙世福的良苦用心--为了口感更好,由机器做馅儿改为手工。孙世福说:“那馅儿各种子仁儿,上机器里一续,机器一碾压,碎了,吃起来就不是特别有嚼头那种子仁了。今年就下了一道令,子仁馅儿全部手工。而且我让他们跟厂家去研究设备,这个设备达不到这个要求,宁肯不用,继续手工。”
在桂顺斋位于和平路口的总店,前来购买糕点的顾客络绎不绝。总店糕点柜柜长冯莉萍是30年的老员工,她告诉记者,门店日销售额最高达180万元,相当于十几万斤。顾客盈门,对于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冯莉萍:“有时候有点硬了、风干了,只要是发现了,赶紧就撤下柜不允许销售,卖给顾客。年节的时候,孙总强调一定要早开门,我们八点半开门,可是天天都是早开门,而且延时,晚关门,也是为了顾客。”
“我老母亲一直都爱吃桂顺斋的糕点,她可给我说过桂顺斋是个老牌子,所以别人家没有货了不要紧,桂顺斋可不能没有啊!”
2003年9月9日,在桂顺斋和平路总店里,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和店员在大声“争吵”着。因为马上过节了,老大爷知道老母亲最喜欢吃桂顺斋的翻毛月饼,所以专门来买一斤回去。但是不巧的是,店里已经全部卖完了,所以老大爷有些着急。翻毛月饼限量生产,卖完即止,生产线已经停了,再出1斤月饼谈何容易。孙世福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刻联系工厂,让他们马上赶制一批,第二天送到大爷家中。在孙世福的眼里,顾客对桂顺斋的信赖,决不能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