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忠燕:为了孤儿 我选择终生不嫁
善德人物榜 第176期“善德行者”:郑忠燕
上榜理由:
她为了一份特殊职业至今未婚,她不曾生育却养育了23个孩子,她从花样年华走到年过半百,用30年坚守给了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谱就了一曲人间大爱。她就是郑忠燕,一位“为了孤儿终生不嫁”的善德行者。
善言慧语:
◆既然选择了“妈妈”职业,就要为孩子奉献一生。
◆只要细心去观察、去感悟,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充满希望。
◆我仅仅是做了一些妈妈本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我家的孩子有点多而已。
行者小传:
郑忠燕,女,中国烟台SOS儿童村全职妈妈、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劳动模范、烟台市道德模范。1987年,年仅25岁的郑忠燕,在未经家人同意的情况下,毅然来到这里成为一名专职妈妈,一待就是30年。从花样年华走到年过半百,她从未犹豫、后悔过。在她的教育抚养下,一批又一批孤儿成长成才,而她自己却终生未嫁。
善德故事:
●专职妈妈:1986年,我国建设了第一批国际SOS儿童村,其中一个就位于烟台市福山区。这座SOS儿童村中有16个家庭,平均每个家庭抚养7-8个孩子,他们从小就因各种原因失去父母。1987年,当时在烟台一家服装厂工作的郑忠燕偶然间听说儿童村要招收“专职妈妈”,便来到福山区,当她现场看到那些孩子后,郑忠燕毅然放弃了原有的工作,就此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当时,真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孩子们没了双亲怪可怜的”,凭着这份执着,郑忠燕把一辈子的时光都奉献在这份看似简单的“妈妈”工作上面。
●终生不嫁:“我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孩子在家庭的温暖中健康成长。”这是郑忠燕常说的一句话。儿童村有规定,“专职妈妈”须具备高中以上学历,而且不能结婚。后者在外人看来有些“苛刻”,但这是国际惯例,怕的就是“妈妈”们结婚有了自己的子女,便不能公平对待儿童村孩子们。刚来儿童村时,郑忠燕没和家人透露只言片语,怕的就是家人不支持,几个月后,她带着5个孩子一起回家,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郑忠燕的父母也默认了这份“妈妈”的工作。
●纪念戒指:一份“一辈子不能结婚”的工作,郑忠燕干了30年,从花样年华走到年过半百。如今,她抚养的孤儿中6人业已结婚生子,目前膝下环绕的小家伙刚过5岁。郑忠燕坦言,这些年来她也遭受过别人的非议和不解,但她从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她说:“每当我看到这些孩子能够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我觉得选择这份工作非常正确。”郑忠燕的“传家宝”,是一枚纪念戒指,这是国际SOS儿童村主席海尔姆特·库廷授予她的,30年来,这枚戒指一直被郑忠燕珍藏着,它代表了儿童村“专职妈妈”们的最高荣誉。
●一盒蛋糕:30年来,郑忠燕每天从早上5:00起床后,一直忙到22:00以后才能休息,日复一日地为孩子们操劳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督促学习、定期洗澡,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占用了大量时间,把整个身心交给了孩子们,而孩子们也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天中午,郑忠燕买菜回家,刚进门,孩子们便围住她齐声喊“妈妈,祝您生日快乐!”此时,郑忠燕才意识到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大儿子指着桌上的一盒蛋糕称,这是他们拣了好几天塑料瓶和废纸盒才买来的。一句“妈您吃吧”使得郑忠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奔涌而出,直到如今,每个孩子仍会定期回来给她生日。
●学校喜报:曾一个孩子,父母去世后长期无人管教,自尊心和荣誉感缺乏,被人称作“野孩子”。孩子入学后的第二天,老师就把郑忠燕叫到学校,对她说:“你的儿子比我们班里最差的学生还差!”郑忠燕很伤心,她发誓一定要把这个“野孩子”培养成人!从那以后,郑忠燕经常借一些小事来表扬他、鼓励他,慢慢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她还买来一些书籍,边学习边对他进行教育辅导,水滴石穿,孩子慢慢地有了转变。后来,为了不犯错误,孩子竟把“守纪律”三字天天写在手背上,学习成绩自然大幅度提高,在小学升级的考试中,高居全级第二名,学校发来喜报,郑忠燕感到脸上像贴了金似的光彩。
●望子成龙:郑忠燕先后抚养了23名孤儿,虽然21个孩子都不是亲生的,但在教育成长方面,郑忠燕和其他家长一样,有着“望子成龙”的想法。为帮助孩子们成才,她经常与学校老师沟通,采取有效方式引导他们,发挥孩子的优点和特长,让每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如今,在郑忠燕的教育抚养下,孩子中有10人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大女儿获得英国肯特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成为烟台SOS儿童村出国留学的第一人,四女儿是烟台SOS儿童村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郑忠燕说,“只要细心去观察、去感悟,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充满希望。”
善史氏曰:
很多道理、很多事,都是因为看见,从而相信;但总有一些人,是因为相信,从而让你我看见。大公无私,大爱无疆,诚哉斯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