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英雄王新法 六塔山下壮歌行 人生此处是青山
【人物素描】
王新法,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名誉村长”。河北省石家庄人,因为机缘巧合,61岁从石家庄市公安局退休后,千里迢迢来到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他自掏腰包扶贫济困,组建军人服务团队“与民共富”,引领群众自治卓有成效。他承诺有生之年呆在薛家村,死后就葬在这里,村民推举他为名誉村长。2015年被评为常德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2016年被评为常德市“十大新闻人物”。同年,王新法同志被评为石门县“十大脱贫攻坚人物”。2017年二月二十三日下午因扶贫操劳过度猝死。
扶贫先扶志
王新法在薛家村义务扶贫的日子里,深刻感受到:拔掉薛家村的穷根,首先要激发他们的精气神。
有一次,王新法踏勘村里六塔山时,村干部向他讲述了86年前这里发生的一个悲壮故事:为掩护大部队突围,红四军一个连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最后弹尽粮绝,退至“剪刀峡”绝壁顶上,战士们舍身跳崖,壮烈牺牲。当时一些农会会员在“剪刀峡”一带,找到68具红军战士遗体,草草掩埋在村里5个地方。
听了这个故事,老兵王新法热血沸腾,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何不请烈士们回家?让乡亲们有个精神寄托。有了这种不怕牺牲、舍身奋斗的精神,就没有改变不了的贫穷面貌!”
六塔山属村集体财产,319亩荒山一直闲置。不如在那里建一座烈士陵园,分成烈士墓和公墓两个区域,再栽上油茶,既绿了荒山,又可解决全村人吃油问题。王新法的想法,得到村“两委”和村民的支持。
不到一个月,王新法捐资12.8万元,买来红色绸缎、上好木料和3.5万株优质油茶苗。只用了一个星期,村里妇女连夜绣制了68面五星红旗。全村男女老少不计报酬投工投劳,在复垦过的荒山上种上了油茶苗。村民们还自发捐赠3000余株楠木、红豆杉、八月桂等名贵树苗,栽种到六塔山。
2014年3月31日清晨,六塔山上,覆盖着五星红旗的68位烈士的遗骸安葬。86年前的英烈,魂兮归来。看了这种震撼人心的场景,乡亲们无不动容。
虽然王新法离开了,但他用尽“洪荒之力”,带领乡亲们“拔穷根”的精神,已深深烙进全村人的心里。下葬那一刻,漫山遍野的哭声,让人肝肠寸断。因为,村民舍不得这个“村长”。
失约家人不要紧,失信村民万不能
与王新法共事的团队成员谢淼,双眼红肿,告诉记者,王新法驻薛家村4年,3个春节没有回家,本来今年已和家人约定,准备相聚海南。1月22日,王新法领回了“感动常德十大人物”的牌子,返回途中,他语气沉重地对谢淼说:“小谢,这个年,我不能回去了,关沙田河上的那座桥还等着评审、开工啊!”谢淼说:“老战友,你这次不能再失约家人啊,事情是做不完的。”“失约家人不要紧,失信村民万不能!”然而,这次与家人失约,成了永远的遗憾。
薛家村最大的财富是1500亩茶园。然而,这里的茶叶靠原始加工,收入不高。为了增加村民收入,王新法到处奔波,请来专家“把脉”,并按专家建议,利用这里的自然气候避免虫害,将四季采摘改为一季采摘。 四季采摘改为一季采摘,大多数村民接受不了。曾当过村支书的曾德平心里有怨气,专门找王新法的茬。没料一年后,曾德平被王新法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成了王新法的“铁杆粉丝”。茶园按标准化管理,曾德平带头把自家茶园作实验田。次年,他的茶园每亩收成达到了7500元。 很多村民看到实惠,纷纷按专家的要求种茶收茶。王新法乘势成立薛家村共同富裕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湖南一高校的茶叶专家团队合作成立了湖南五行缘农业科技公司,注册了“名誉村长”茶叶商标,将专家的研究成果“素茶点系列”“功能茶系列”“精制茶系列”推向市场,让茶园真正成了“绿色银行”。
如今,薛家村正在快速向美丽乡村示范村迈进。村民年人均收入前几年还不足2000元,去年达到了6000余元。这一巨大变化里,倾注着王新法的心血,他用党员坚定的信念和转业军人坚韧不拔的执着,践行着“扶贫路上,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誓言。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王新法把自己的身躯全部捐给了中国共产党,捐给了人民,捐给了乡亲!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什么叫做不忘初心? 王新法用他的一生谱写了动人的英雄传奇。“燕人重义,一腔碧血肥湘土;楚天多情,满目红云载雄魂。”王新法走了,他的事迹和他的英灵一起,将长留三湘大地。向人民英雄王新法致以崇高的敬意!
(来源:常德日报 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