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君:烈焰炼金 器成天下 敬业报国铸匠心
导读:
李万君,一位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工人院士”的时代楷模,一位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普通焊接工人。从1987年接触焊枪到2017年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20多年间,他以技能报国,把手中的产品用自己的智慧、用技能不断升华,不但突破了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了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为打造“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源动力量。几十年间,中国的高铁从无到有,再到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中间传承着中国工人的朴素的匠人精神,更凝结着李万君作为大国工匠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李万君
他是见证中国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的人
“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这是2017年2月8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为来自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李万君公布的颁奖词。李万君与孙家栋、张超等共同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杰出代表,工作30年,李万君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成为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的焊接大师、首席操作师,同时还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被人们称为“工人院士”。
“成为‘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李万君在领奖台上
他是以用“焊接成功”破击“工作苦累”的人
如今,凭借世界一流的构架焊接技艺,李万君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在将近30年的焊工生涯中,李万君把智慧和辛苦融入每一道焊缝里。“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成了长客焊接车间水箱工段的一名焊工。水箱工段主要焊接火车上供水的水箱、制动的风缸等。
“当年条件不行,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叮咣的声音刺得耳朵疼。”李万君有时趴在焊接的钢板上作业,衣服蹭满钢板上的油,油沾灰、灰裹油,就像一尊端着焊枪的泥塑。夏天,焊枪喷射着2300摄氏度的烈焰,烤得人上不来气;冬天,在水池子里作业,脚上穿着水靴子,身上挂一层冰。短短一年,当初和李万君一起入厂的28人中,有25个跳了槽。
但李万君留了下来,一干就是十年,直到水箱工段变为转向架焊接车间。“享受焊接的喜悦,胜过苦和累。”李万君说。
“干活就得干好,有个好技术。”李万君还记得父亲的话。李万君的父亲是刨工,厂里连续7年的劳模。
父亲经常给李万君找来一些废料,让他多练习焊接。一天下来,李万君能练掉近300根焊条。
当时,厂里给每人的工作量是每月焊100个水箱,可李万君总会多焊20个,超额完成任务。在别人眼里是吃苦受累,在李万君看来是练技术的好机会。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2005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2003、2007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2011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因为喜爱,才能感兴趣,才能敬业,才能拿出‘豁出去’的劲头。”李万君知道,焊接这个活又苦又累,更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
工作中的李万君
他是将技能与智慧结合,把产品做成艺术品的人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2005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2010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2012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2015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2016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李万君(左)向徒弟郭松传授动车组转向架的焊接要领
他是从最平凡的岗位上走出的“最不平凡”的人
李万君带出的徒弟众多,他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他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2000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你创造了奇迹。”德国西门子的焊接权威布鲁诺曾竖起大拇指称赞李万君,不是因为他的技术高超,而是他培养的徒弟本领惊人。
2008年,长客引进德国西门子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德国的工艺标准是全新的,要求每名转向架焊接的上岗工人必须取得欧洲焊接证书。
德国人提供的转向架焊接试验片,只有李万君一人能焊出来。为了新项目,公司从技校招来了400多名学生让李万君培训,要求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生产能力。然而,技校毕业的新员工有的连数学换算都不会,培训难度超出想象。李万君常常愁得彻夜不眠。
经过反复琢磨,李万君将复杂的工艺操作过程分解成具体步骤,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用焊枪习惯等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一拨拨示范。最终,400多名学员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资格证书。李万君却连累带病,体重掉了20多斤。
2011年,李万君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站,被国家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作为大师工作室的当家人,李万君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给外单位职工义务传艺,使各行各业3000余名技术工人从中受益。
如今,“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已攻克100多项技术难关、总结出20多项操作法,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他的10多位弟子已获“省首席技师”称号。
李万君还陆续撰写了《转向架铆焊工标准操作手册》《焊接艺术化标准》等册子,把自己严谨的质量追求,变成了广大焊工的操作规范。
他是一位从最平凡的岗位上走出的“最不平凡”的人。他的伟大不止技艺,还有精神!因为他常说:“没有企业的培养,没赶上中国高铁事业的大发展,就没有今天的李万君,我要为我国的高铁事业付出更多的努力,争取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他还说:“我的技能传给企业和社会才更有价值。”大国工匠就应该把本事总结出来,把技能传承下去,把创新开展起来,为中国梦提速。(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