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山: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受得了委屈
善德人物榜 第134期“善德行者”:王泽山
上榜理由:
他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研究火炸药。六十多年来,他无怨无悔,不畏艰苦,因为有大量的实验要到条件恶劣的野外实验基地作,尽管已到花甲之年,他每年仍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外地实验基地度过。他治学态度严谨、勤俭节约;出差在外,随身不离的是他的便携式计算机,经常一边啃着面包,一边用计算机进行他的科学研究。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炸药专家、含能材料专家王泽山,一位“甘坐‘冷’板凳,研究‘热’学问”的善德行者。
善言慧语: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我从一毕业,就留校搞研究,这是使命,也是强国的责任。
●只要能给别人光明,我愿做那执灯的人。
●凡是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人员,不能一味地跟踪国外的研究、简单地仿制研究,一定要有超越意识,要做出真正有水平的研究成果。
行者小传:
王泽山,1935年10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54年8月进入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学习,1960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196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是国内唯一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的科学家。他还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科技基金奖特等奖,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王院士用“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的执著与坚忍,在探索重大科学原理、攻克武器装备关键技术以及科研成果社会转化方面为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善德故事:
◆因思“误”行:耄耋之年的王泽山,丝毫不把自己当成一个可以安享晚年的老人。他依然集中力量把科研当成生活最重要的部分,思考着他倾心一辈子的火炸药问题,甚至吃饭的时候,头脑也不闲着。这种习惯让大名鼎鼎的院士在生活中闹出不少笑话。有一次,他去北京的科研院,从南门进去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管火炸药的楼,因为脑子在想问题,好几次走着走着就从北门出去了。因为思考太专注而造成的笑话还有很多,比如他经常去的地方,有时候要反复转几次才能到达;再比如去宾馆走错房间,在火车上愣说别人睡了我的铺,后来发现实际上是人家的铺。
◆“求本”之学:“创新就是要做别人没解决的问题,模仿做得再好,也只能比别人做得稍微好一点。”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王泽山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又特别看重“求本”(追求本质)的思维方法。他认为,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问过和思考之后,认识的范围扩大了,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愈加集中和深入。而问了“为什么”之后,还要追问“还存在什么问题”“能不能更好”“怎样才能更好”,进而上升到“怎么做”。王泽山曾说:“我20多项发明专利,多数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形成的。”
◆壮志不“老”:80多岁的王泽山壮志不“老”,一年中仍有一半的时间待在条件艰苦的试验场地。有一次,团队去内蒙古的阿拉善靶场做实验,当时室外温度降至零下26摄氏度,连做实验用的高速摄像机都“罢了工”,王泽山还是和大家一样,在外面一待就是一整天。一天的实验做下来,不少年轻人都感觉吃不住,可王泽山晚上还要核对和验证白天取得的各类实验数据,反复查找实验过程有无疏漏之处。他常说,火炸药性能参数的验证中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实验过程也颇具危险性。因此,为了能准确收集到一手数据,同时也为了确保整个实验过程的安全有效,“只有亲临现场指导实验,我才能够放心。”
善史氏曰:
不能承重,怎挑大梁?人生,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须知道,世事没有绝对的公平,论断更会有黑白反定之误差;只有做好事后受委屈仍不倒的人,只有坐冷板凳时仍热心不泯的人,才会拥有机遇、拥有明天,才是真正的栋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