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黄河水变清了 他却走了
善德人物榜 第192期“善德行者”:朱显谟
上榜理由:
他扎根黄土高原58年,总结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到3亿吨,他功不可没!2017年,黄河水变清了。这次新世纪以来的“黄河清”,持续时间之长,史上罕见。可就在这年的阳历10月11日,这位唯愿“黄河流碧水”的老人却永远走了……这个人就是朱显谟,一位“黄河不清,死不瞑目”的善德行者。
善言慧语:
◆我想当一名科学农民。
◆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重建土壤水库是黄土高原治本之道。
◆科学家不能建立新理论,亦当端正老差错。
行者小传:
朱显谟,男,上海崇明人,1915年出生,1940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现南京大学),中国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突出贡献专家。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研究与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半个多世纪以来,朱显谟先生默默奉献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为我国黄土高原治理与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2017年10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102岁。
善德故事:
●科学农民:朱显谟从小生长在上海崇明农村,早早便体验了民间之疾苦,稼穑之艰难。“民以食为天,有土斯有粮。”在课余和假期繁重的农田劳动中,少时的朱显谟看到了古老耕作方法的艰苦和收获甚微带给农民的悲凉,萌发了长大后改变农业落后状况的念头,并由此立下了当一名科学农民的志向。从上海中学毕业时,他的老师希望他能报考交通大学,可一向听话的他这次却不听话了,他坚决填上了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从此也拉开了他一生和土地打交道的序幕。
●四到一问:1940年大学毕业的朱显谟,考入了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他跟着老师侯光炯到处跑,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他们一个个地方开展土壤调查,不得不说朱显谟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而他的认真好学也深深打动了这位老师,在那里他学到了土壤调查工作的根本“四到一问”:走到、摸到、看到、访问到,最后问一个为什么。其实凡是学土壤的学生都知道这个道理,然而却太少人能做到,可朱显谟硬是把这简单的几句话践行了一生。
●坚持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朱显谟被调入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当时由于我国的大多学科落后世界数十甚至上百年,且跟苏联交好,很多学科就向苏联学习,土壤学也不例外;很多科学家都把苏联的专著当做权威,然而朱显谟偏不这样,他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最终他发现,前苏联著名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这一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居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他通过对太白山岩生植物的演替以及原始成土过程的系统研究,得出了原始土壤的概念,并推断出:没有陆生生物的着生就没有土壤的形成。其科学探索精神,至今为后世学者称颂。
●支援西北:朱显谟通过不断的实地考察,再加上史料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朱氏成土学说”。按道理来讲年纪轻轻就能有一套带自己姓氏的理论真的称得上年轻有为,再这么干个十几年就可以退休颐养天年了,然而,1959年为了支援中国大西北建设,朱显谟毅然放弃南京的优越生活条件举家迁往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当时的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就是西北农村,一个叫杨凌的小镇,生活用品供应奇缺,医疗条件简陋落后,就连科研成果也会频遭窃取。直到1980年,这里的很多科研工作者还只能到西安买盐,去宝鸡买醋。
●治黄方略:在西北,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可他心中更着急的是黄河治理,是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在考察了多个地方之后他和同事提出,要在子午岭建土壤侵蚀观测站,然而,当时的子午岭实在是太荒凉,交通也十分危险,领导担心出事儿提出撤掉这个点儿;关乎黄河治理,朱显谟自然不干,当时他说:“如撤点,我就不干了。”后来,由于“四清”运动,他和子女不但被拉出来批判,子午岭的观测点也被撤掉了。但这些并没能阻止朱显谟的研究,他开始去实地考察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去跟一个个农民聊天,几十年间朱显谟竟然把那些沟沟坎坎走了20多遍,不只黄土高原他还三次跨越昆仑山,两度进入新疆。最终,把他几十年的研究结果凝练成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为黄河治理指明了方向,也为黄土高原脱贫致富找到了科学根本。对此,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曾说:“虽然大家都有各自的成就,但现在看来,只有朱先生一人把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大家的心愿和希望,通过‘28字方略’表达出来了。”
●一生一梦:多年来,朱显谟心中一直有个梦叫“黄河清”。他一生对水土保持研究锲而不舍,专注科学并吸收群众智慧,用双脚走出来的经验凝结成了200多篇论文,多本专著,更有人为他做传以志功。然而即使如此,这个和土壤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头,就算到了耄耋之年也依然闲不下来,91岁那年他还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指出“重建土壤水库是黄土高原治本之道。”97岁那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朱显谟还说:“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2015年,他为之奋斗了半个世纪的事业终于有了成果——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黄河已经变清。两年后的2017年10月11日,他在医院安详的闭上了眼睛。
善史氏曰:
倾身心于公愿,感浩浩黄河澄清,仰先生筑基,后继学人当勤勉;显志力在危难,看朗朗春秋泽润,观丈夫本色,功名气度共长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