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颖丨我这辈子都没有懒过……
善德人物榜 第232期上榜人物:丁颖
上榜理由:
他是中国稻作之父,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他躬耕阡陌六十载,始终践行的人生信条是,“以冷静的头脑,热烈的心情,坚决的意志,担负起学农人的责任……使吃亏不尽的农民与科学联系起来。”他就是广东高州人丁颖,一位直接用学术造福苍生的水稻專家,一位一生“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的善德行者。
善言慧语:
◆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要有科学家的头脑,种田人的身手。
◆当今之血性青年,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
◆科学是客观的,科学工作者要听得不同的意见,不能先入为主,不要有门户之见。
行者小传:
丁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他一生为农,为发展我国的水稻生产和科技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创造了许多第一。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杂交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稻,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水稻类型;第一个系统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水稻的起源和演变,从对稻种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等理论研究,到农家品种系统选育及栽培技术等应用技术,他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2009 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善德故事:
●血性青年:1906年丁颖自私塾童蒙书馆考上县城的“洋学堂”——高州中学。像所有被时代洪流涡卷裹挟的年轻人一样,他既热衷议论时政,对达尔文进化论等西方学说充满向往,又对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儒家教义抱有天生的敬意。家乡老人常说:“十二公(丁颖排行十二)见到钱,不是弯腰去捡,而是一脚踢开。”1909年中学毕业这一年,清庭诏谕“预备立宪,维新图治”,中国自建的京张铁路通车,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霍元甲在上海创建“精武体操会”……何为救国之路?丁颖选择了自己最有感情的“农业”。在毕业典礼上,他说:“当今之血性青年,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努力。我决意报考农科。”
●三次赴日:从1912到1924年间,他三度远涉重洋,辗转三所日本高校求学,因时局震荡、家境拮据等缘故曾两度辍学回乡任教,最终在36岁才获得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学士学位,成为该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丁颖在回忆录中写道,留学期间目睹日本的欺侮企图,国内政坛的混乱,加上出身贫穷,自己随时有停学可能,心情一度“很不安,很苦闷”。但另一方面,这也“激起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同时形成了我的科学救国思想。” “学农、爱农、务农。”这成为日后丁颖经常劝勉师生的名言。50年代初,年过六旬的丁颖接见华农毕业生时,曾反复告诫:“一定要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热爱农村……有了‘爱’的热情,才有奋斗精神,能够为事业牺牲个人利益,献身于长远的农民群众利益。”“这是我们农学家的起码条件。”
●蚂蚁爬行:1924年学成回国的丁颖在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前身)出任教授。由于官场腐败,国力贫弱,资金短缺,加上战事频繁,研究工作屡屡中断,特别是丁颖关于“每年拨出1%的洋米进口税作为稻作科研经费”的提议石沉大海,让他深感失望。但是他并未放弃志向,决心要以“冷静的头脑,热烈的心情,坚决的意志”“终生像蚂蚁爬行一样埋头苦干到150岁”。当时,面对广东农村水利长期失修,农民缺水少肥,谷种低劣的现实,丁颖选择了唯一切实可行的品种改良作为切入点。从1927年起,丁颖先后创建了南路、石牌、沙田、韩江、东江、北江等6个稻作试验场。他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租田雇工,靠卖青苗维持试验,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工作的日子,时常干到深夜。早年这段如同插秧老农“春争日,夏争时”般紧张艰苦的岁月,在丁颖身上留下了一个“印记”——时间观念很强。
●劫匪还物:上世纪30年代育出“中山一号”“千粒穗”震惊国内外之后,丁颖两次谢绝国民党政府出任广东省农业厅厅长的邀请。他弃名利如敞履,以布衣淡食为荣,每餐吃的常是番薯叶、咸萝卜干和红米粥。抗战期间,有一次,丁颖曾在途中遇土匪抢劫,身上只有5块钱。当时广东省政府送来5000元“压惊费”,丁颖却将这笔钱买了治牛瘟的疫苗送给当地乡村,剩下的捐给学校。劫匪得知此事,专门把抢去的皮包、衣物附上道歉信一并送还。
●谦逊谨慎:新中国建立后,丁颖精神焕发,热情和潜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1952年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1957年担任中国农科院院长……丁颖名声愈隆,愈发谦逊谨慎。写文章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篇学术论文付印前要改上近十遍,还常常征求其他专家、乃至学生的意见,校对工作也不假手于人。1956年发表轰动学术界的《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一文,写了30年才定稿。这时的他依旧喜欢“较真”。一次考察途中,他发现稻田中间一小片稻株枯黄,便蹲下身要脱掉鞋袜下田。随行人员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赶紧下去把整株水稻挖上来给他看。他却说:“不亲自下去用脚踩一踩周围的土壤,用手摸一摸稻根分布,感受土质的松软度和透气性,观察周边稻株的情况,怎能判断受盐碱危害的程度呢?间接观察和自己下去观察是不一样的啊……”
善史氏曰:
天下事,农为最大。农田者,永念丁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