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彬:一个用残手雕刻出美丽人生的大国工匠
导语:
有道是,卦不敢算尽,畏天道无常;情不敢至深,恐大梦终醒。但事有例外,有时情之所寄,一意孤求,亦可转变命运,收获成功。比如天生小臂萎缩,只有七根半手指的殷彬;他天负残躯,历经坎坷,却始终未向困难低头。从一个无法握刀提笔的“废人”,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正常人都难有成绩的雕刻界打造了一个传奇;用行动为家人撑起一片蓝天,展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天生残疾 自强不息
殷彬1980年出生时小臂和手掌畸形萎缩,手指只有七根半。身体上的残疾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刮胡子、剪指甲,对于正常人来说很简单的动作,殷彬却要反复练习才能完成。而如今,殷彬能够在不接受别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生活,养育家人。
殷彬说,小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别的小朋友摔倒了手一撑地就爬了起来,而自己因为胳膊短,每次摔跤额头都会杵在地上,头破血流。“我这才发现我的胳膊比人家短,手和其他人长得也不一样。
殷彬笑着说:“我手不方便,小时候偏偏还特别淘气,看着别人骑自行车,我也要学,手指捏不住刹车,就用鞋底蹭,特别费鞋。但我还是努力去尝试,你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
初中毕业后,要强的殷彬不愿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毅然选择出门打工,想要自食其力。“一开始也没想着要学雕刻,主要以打工为主。”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殷彬最终为自己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
学习雕刻 倾心投入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殷彬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北京有家公司培训艺术玻璃雕刻技术。从小喜欢画画的殷彬觉得这个挺适合自己。家里给凑了几千块钱,舅舅带着殷彬来到了北京。人家一看殷彬的手,当场就拒绝了他。
兴高采烈地来到北京,结果却被泼了一盆冷水,舅舅也准备打退堂鼓了,但殷彬说:“来都来了,就一定要学。”殷彬让舅舅报了名,自己则在旁边看边做笔记,几个月下来,舅舅还一脑门子糨糊呢,殷彬却已看出了里面的门道。
从北京回来,殷彬先是在一家小作坊里打工实习,常人一弯腰就可以进行操作,殷彬得趴在玻璃上面,由于粉尘特别大,他戴着头盔,穿着工作服,那时是夏天,酷暑难耐,他硬是坚持了几个月直到初步学会了艺术玻璃雕刻的技术。
刻苦钻研 终有所成
殷彬并不满足自己的收获,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越做越精,为此,他来到了雕刻技艺更先进、更发达的广东。结果可想而知,人家一看他的手都是一口就回绝了。但殷彬又拿出了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劲,一次次被拒绝,他就一家家找,在汕头的一家珠宝公司,老板聘用了他。
殷彬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为了能够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他一天工作14个小时,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短短十多天就掌握了电脑设计的基本操作。说起来轻松,其实也不容易,殷彬只能用两根手指头敲击键盘,他和记者开玩笑说:“我常常戏称自己的手就像镰刀一样,只是不能割草。”
2006年,殷彬有幸与公司设计团队参与了2008年奥运会玉石礼品的设计制作,这也给殷彬的人生阅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不管是磨练技艺还是学习设计,殷彬心里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创建自己的工作室。2008年,殷彬学成归来,他信心满满地四处寻找企业赞助,或寻找合作者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雕刻工艺品。也是在那一年,他还收获了一份爱情。
为救爱女 卖掉工具
2011年,妻子为殷彬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她刚被从产房抱出来,我就冲到她的身边拨开小手看,我真的很害怕,看了一遍又一遍,我当时真的克制不住自己,但我还不敢哭,我出了病房,靠在墙上就哭了。我大声地哭,我说,我的孩子是健康的,至少她的手是健全的。”
当幸福姗姗来迟后,生活总是又给人带来措手不及的打击,总有一些人要经历更多的磨难与挫折。
2012年11月,村里有人家结婚放炮,大家都觉得吵得不行,用手捂耳朵,殷彬的女儿却没有太大反应。第二天,夫妻俩带着女儿去医院做检查,诊断结果令人难以接受。省城两家大医院都诊断孩子是先天性耳蜗畸形,双耳重度耳聋。医生说,像这种程度的耳聋戴助听器效果都不会好,最有效的医疗手段就是植入人工耳蜗。
自己和爱人都身有残疾,他实在不愿意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我不想让孩子上聋哑学校,装上耳蜗她就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去上学。”但装一个达到基本要求的人工耳蜗得二十多万元,为了给孩子治病,殷彬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社会上的一些爱心人士得知后,也为他送来了善款,殷彬心爱的雕刻工具和一些优秀作品,不得已也当废品卖掉了。
2014年底,命运仍然不愿意停下捉弄的手,又一次和殷彬的宝贝女儿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好在在爱心公益机构和好心人的资助下,女儿在北京安贞医院顺利地做了心脏手术并痊愈。
如今,6岁的女儿身体恢复得很好,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殷彬准备重拾自己的雕刻手艺,继续未完成的梦想。
再次创业 重建梦想
再次创业的殷彬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起了一个工作室,他希望在这里实现他的梦想。
天气好的时候,殷彬会和朋友骑上自行车去汾河滩捡石头。每次都是殷彬自己把自行车挂在双臂上抬到河滩下,将捡好的石头一包包扛到河滩上挂在车上。
汾河滩不仅是殷彬寻找石头的地方,更是他坚持梦想的源头。殷彬说,在最艰难的那段时光,他几乎每隔几天就要来一次汾河滩,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他观察这里的每一个生命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并没有抛弃他。他觉得那些在汾河滩捡石头的时光,是他从生活的苦难中逃离出来,与梦想相处的唯一一段时间,而这片汾河石头滩是他与梦想最接近的地方。
历经磨难,殷彬仍然像刚刚学成归来时一样,寻找着企业赞助,寻找着合作者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雕刻工艺品。随着雕刻技艺的日趋成熟,殷彬渴望走出院子里的工作室,拥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找殷彬定制作品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让他多少有点忙不过来。殷彬希望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更多的人,带动其他残疾人朋友自食其力。(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