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芬:壮举无分老幼 志者自有计力促其成
善德人物榜 第139期“善德行者”:何其芬
上榜理由:
他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他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七十岁退休后,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不辞辛苦,东奔西走,倾其所有,返回家乡修建了一座老战士纪念馆。为了让历史“说话”,砥砺前行,无休不止,志在为志愿军留物证的同时,为老兵再多留下些音像、文字之史料,他说:“困难再多都要坚持走下去。”他就是何其芬,一位亲历残酷战争的老兵,一位志在留史的军人史官、善德行者。
善言慧语:
●一切都没有忘记,一切都不能够忘记。我要办个老兵纪念馆,让更多的人记着他们(抗美援朝战士)。
●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宝贵的。我们铭记战争,收藏战争,不是留住仇恨,而是为了和平。
行者小传:
何其芬,男,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乌溪镇张村人,1933年出生,1951年2月入伍,当年7月跟随部队入朝参战,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名卫生员。1956年转业后,他先后任过狱医、厂医,后又个体行医10余年。70岁完全退休后,回忆过往,他萌生了创办个老兵纪念馆的念头;在此其间,他组织志愿军老战士聚会、座谈多次,整理写就了十多万字的回忆文章,2014年还参加了赴韩迎收志愿军遗骸等事。2016年清明,何其芬返回安徽老家祭祖,其创办老兵纪念馆想法得到了孙何家祥等侄重的大力支持;2016年9月底,何其芬老人于耄耋之年,在当涂县乌溪镇建成了占地300多平方米,陈列有历史照片800多幅,志愿军生活、战斗物品若干的老战士纪念馆。
善德故事:
◆男儿当报国:何其芬的家在安徽马鞍山农村。16岁那年的一天,正在村子干活的他听到了征兵的通知,顿时热血沸腾,跃跃欲试想去报名。可是这个想法马上被父亲给否决了:“你敢,打断你的腿!”何其芬说,那时刚解放,农村人的思想还比较封建,对于青壮年入伍当兵并不认可,还存有旧社会时期“抓壮丁”、“买壮丁”的思想顾虑。即便如此,何其芬依旧背着家人偷偷报了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不久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回忆参军经历,何老说:“男儿自当报家国,国家兴亡之际,我不能坐视不动。”
◆报母唯痛哭:从1951年7月作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一名卫生员入朝作战,到1953年7月中朝双方签订停战协议后他随部队撤回国内。他在朝鲜战场整整三年,三年里,他走过了无数的山险夜路、挨过数不清的轰炸,更断过炊、迷过路,亲手掩埋过七八十位战友的断肢残躯,还经历了母亲病危自己却不能床前尽孝的悲痛。1952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双方停战,部队组织战士们包饺子才庆新年,可他却独自一人来到后山的防空洞里嚎啕大哭;因为三天前,何其芬收到了老家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说,他母亲生病危在旦夕。身为军人的他,只能以哭报孝。
◆守灵至拂晓:2013年3月初,何其芬了解到该月底韩国方面将送还志愿军遗骸的消息。他异常兴奋,联系了3位老兵约定前往韩国一起接收遗骸。由于筹办老战士纪念馆的设计装潢、修缮房屋、布置展品,以及全国考察走访老战友、收集实物等,已经把他的一生积蓄的19万多元花尽,这次韩国之行,他只能借钱前往。即便这样,2013年3月底,何其芬等4位志愿军老兵还是准时出现在了机场。他和另外三位过八旬老兵去了韩国坡州,在挖掘后的墓地点起长明灯,守灵至拂晓。他说:“志愿军人不是孤魂野鬼,我们是他的家人,祖国是他的家乡。”
善史氏曰:
壮举无分老幼!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功业需要尊行!若行,路再长一步步也能走完;若停,路再短不迈脚永难到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