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善德人物榜 第155期“善德行者”:廖承志
上榜理由:
他出身名门,却在革命低潮时投奔中国共产党,又在“缠索戴枷”中走完长征;纵如此,亦不坠父亲“中华崛起”之遗志,处事依旧潇洒、豁达、幽默、风趣。他至情至性,虽一生七次坐牢,平均7天中就有1天在牢狱中度过,却从未消沉,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梦想,每当恢复自由,就迅速投入忙碌的工作,为家国鞠躬尽瘁,只至已血竭髯枯。他曾在白色恐怖年代为革命事业四处奔波,他痼带病谈判促了中日关系正常化,他曾暮岁致信打破了两岸33年隔绝……他就是廖承志,一位性格魅力倾世人的善德行者。
善言慧语:
◆忠心为国难更志,愿做天涯不孝人!
◆面对苦难考验,越是坚定不移,敌人越没有办法;相反,越是动摇,吃苦越大。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遥望南天,不禁神驰。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行者小传:
廖承志,广东惠阳县陈江人,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何香凝之子,1908年出生,1983年卒,曾用名何柳华。自1925年在广州参加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投身到大革命洪流开始,为了革命事业和“中华崛起”,他先后在国外被补坐牢四次,在国内被诬陷坐牢三次;虽历经沉浮,尝尽辛酸,却不坠志自废,每当恢复自由,就迅速投入忙碌的工作。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祖国建设、世界和平事业等均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善德故事:
●人格魅力:有人统计过,廖承志一生中的平均7天,就有1天是在坐牢。头四次坐牢是在国外,其中三次在日本,一次在荷兰。后两次是在国内被国民党逮捕的。还有一次是被张国焘迫害,被内定“枪决”,但因情况特殊被铐着随同行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次则是在1967年秋,“四人帮”把廖承志隔离审查,对他“监管”长达3年。尽管如此,他的人格魅力依旧为人所仰!比如在国民党的监狱,敌人劝降他,他送对方一幅漫画,画中一柱欲倒,残秃的枯树上栖一老鹰,树下蹲一黑犬。他骂对方是蒋介石的鹰犬!被张国焘关押,戴枷长征,他高歌:“……百岁人生一瞬过。笑,笑,笑,何须怒目不平叫?……”建国后,身为领导的他对待同事,讲话老“没正经”,喜欢给人起绰号,开玩笑,多严肃的工作他都能够在轻松气氛下完成!在担任侨务和港澳工作时,他总是笑眯眯地跟侨胞和外国友人说:“到北京不知找谁办的事,就找我。”
●香港分号:廖承志出身华侨家庭,他自称“海外亲戚有400多个”。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1938年1月,廖承志被中央派到香港开“分号”——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办事处起初是以“粤华公司”为掩护,两个月后“粤华公司”被港英当局查封。当年6月,廖承志又联系成立了保卫中国大同盟(简称保盟),自己当秘书长。在香港,廖承志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主张,广泛发动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为抗战捐钱捐物。在他的努力下,保盟不但募集了大量的物资、款项,还召集了大量华侨华人子弟奔赴抗日第一线,创办了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的《华商报》,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和煦春风:在蒋介石眼里,廖承志“又臭又硬”,但在同志们看来,廖公有如和煦春风,是“开心果”,似乎无时无刻都在找点题目开玩笑。1946年廖承志第一天到新华社上任,下属恭恭敬敬地等着与他握手,他眼睛一眨,两只大手直接就挠到对方头上,本来平整油亮的小分头,立即变成一团乱麻……1962年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廖承志在会场一边听人发言,一边画人物速写,把各国领导,都一一画了漫画,神态逼真、滑稽,旁边还配了诗句。廖承志这种举重若轻的本事,常常令严肃甚至僵化的国际会谈局面一下子活跃起来,很多国际友人都争着向他索画:“廖先生,送我,送我,我要带回去给我夫人、孩子欣赏!”
●孝顺儿子:廖承志为人至孝,建国后与母同住,每天一早一晚、出门前和归来后,一定先去看看母亲何香凝,多少年来,从无懈怠。1967年秋,“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廖承志隔离审查。他临离开家时,到母亲房内告诉她:“我要出国一段时间,大概不能给您写信。您不要惦记我,您自己要多多保重……”1970年秋,他从“国外”回来了。他进家门后,赶快洗澡,并换上一身中山装,俨然刚从国外回来,然后像往时那样匆忙进了祖母的房间。第二天,他拿出了在“监管地”思念母亲时画的母亲肖像,说:这是我给您带的礼物。
●贤良丈夫:廖承志与妻子经普椿伉俪情深,令人感动。廖承志对妻子的疼爱有时不大像是对妻子,更像是对心爱的女儿。有时妻子躺在床上,他会坐在床边,静静地看着她,微微地笑着,轻轻地哄着,慢慢地拍着。那令人为之心颤的缠绵情意,难以言喻。一日深夜,廖承志夫人如厕时跌倒,他闻声急忙赶去,拼着全身气力,“战地救护”般搀起妻子,送回了房间。那年,他72岁,历三次心肌梗塞劫后余生,又做过心脏搭桥大手术,但他全然不顾自己是重病之人。
●魂系宝岛:建国后,廖承志长期负责港澳台及侨务工作,对海外侨胞感情深厚,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爱戴。为了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争取蒋经国,廖承志力排众议,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提请中央重新修复蒋家祖墓。尽管很多人对重修蒋家祖坟提出了异议,但廖承志却说:“蒋介石执政期间,功罪由他自承,不应祸及先人。”在廖承志亲自安排下,当地有关部门很快就把破败不堪的蒋家祖墓修缮一新。1982年7月,蒋经国在一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廖承志闻后,紧抓时机,写下了那封《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使得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当局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
善史氏曰: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