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摘记 | 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之一

编辑:海念

编者按:近日,中华善德网刊发文章:张明刚《军履回望》:一个参战军人40年书写的军营故事。收到不少读者点赞及好评,有读者留言:“意犹未尽”。也有媒体同行表示:“永葆初心,向前辈大咖学习”。经编辑部商议并征求明刚将军同意,中华善德网将开设《军履回望》专栏。第一期和第四期转载张明刚自选文集:张干事谈体会系列。感谢广大读者对中华善德网的支持!

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解放军驻京部队某部少将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后,引发读者热议。


张明刚,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陆军少将军衔。曾参战荣立战功、被评为“火线优秀共产党员”并在前线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为军官)

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组成,收录了作者张明刚从军40年来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183篇、55万字。这些文章,有30多篇获奖或被选为教学范文,部分文章被网络平台转载百余次、浏览量超千万。


2022年10月,该书首版问世后,受到铁凝、邵华泽、孙晓云、孙继炼、徐贵祥、樊希安等名家好评和广大读者喜爱,引发主流媒体关注。2023年8月已经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计印数超过12万本。

名家书评认为,该书(《军履回望》书写了作者从乡村少年到边防战士到共和国将军的奋进之路,展现了作者对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赤子情怀,见证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强军兴军的伟大进程,充满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正能量,是一个农村青年参军报国的励志故事,是一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图书,是一种激励广大青少年立志成人成才、紧跟党奋进新征程的生动教材

学习摘记

张明刚同志是我市驻军81650部队新闻干事1983年以来,他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500余篇,其中十多篇在市级以上获奖,连续4年被6家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他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集团军树为“优秀士兵标兵”,沈阳军区评为“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并被破格从战士新闻报道员提拔为干部。1987年,他曾赴云南老山前线战斗和采访15个月,取得较大成绩。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本报《通讯》版特开辟“张干事谈体会”专栏,连载专门邀请他撰写的系列体会文章。大家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可来信交流和切磋,以便把此专栏办的更好。

张干事谈体会之一

拓宽写路

最近,应《牡丹江日报》之约,我“坐”下来,对自己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的感受和体会作个梳理和总结,形成系列文章,进行连载。首先声明,我的这些东西也就是些雕虫小技,不是什么经验理论,权作抛砖引玉,与新闻界同行做个交流。

受领报社交给的这一任务后,我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决不卖弄什么“高深”和“玄乎”,实实在在地“掏真货”“捞干货”,力争多给广大新闻写作从业者、爱好者朋友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如果大家看了我的这些体会文章,感到没有浪费时间,此愿足矣。篇幅上也不写得太长,基本就是“千字文”。初步计划写20篇,今天的“拓宽写路”算作第一篇。

话说刚搞报道那阵子,我只会写“本报讯”。不管啥事儿,一律“本报讯”,今天“本报讯”过去,明天再“本报讯”过来。结果许多好的新闻素材都让我给“本报讯”坏了,导致“写路”越来越窄,命中率越来越低。

“这样下去不行!”我在反省自己的同时,发现了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许多名记者和有经验的通讯员都是多面手,能够灵活使用新闻写作上的“十八般武艺”。打这以后,我每得到一个新闻素材,就尝试着对他们进行“量体裁衣”,做到适合于什么体裁和形式就用什么体裁和形式来写。这样一来,没过多久,果然就尝到了甜头。以后我就抓住这点不放,边实践边总结提高。


现在,如果翻开我的剪报本,你就会发现,在我发表的那些稿件中,除了常用的消息和通讯外,还有新闻故事、新闻特写、新闻综述、新闻评论、小报告文学、图片新闻,以及诗歌、散文、随笔、小说等,甚至还有寓言、童话和一两句话的“战士格言”之类的东西。当然,每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往往一开始不大容易写好,这就需要一个勤学苦练,先打牢基础再逐步提高的过程。

以上谈的是文章体裁上的“拓宽”,我们不妨在采写范围上也来个“拓宽”。比如,我是穿军装的,是部队新闻的工作者,只要时间允许,我也写写地方上的新闻,其目的就是拓宽自己的写作范围。

这些年,我除了写军人,还写过工人、农民、教师、医生、警察,也写过卖书的个体户等各行各业的社会人,甚至还写过街头算命先生和日本人。写的多了,编辑熟悉了,有时还向我约稿。

我是本部队新闻干事,当我发现上级单位和兄弟部队有好线索时,也常去采访。这样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产量”,同时也是一种学习。需要说明的是,采写外单位人和事,必须在自己手头没“活”可干的情况下,否则容易被认为“不务正业”。再就是,外单位人不熟,情况不了解,态度更要诚恳和虚心,发稿前一定要坚持“三见面”(即被采访者、知情者及其所在单位党组织),以防失实和其他差错。

此外,我还经常向家乡及一些专业性的新闻单位投稿,这样不但可以“拓宽”自己发表作品的“园地”,且“命中率”也相对较高。

(原载1989年10月30日,《牡丹江日报》)


张干事谈体会之二

厚积而薄发

就像刚学开车时,学得说会又不完全会的那种“夹生巴拉”状态时最来情绪一样,初学报道那阵子,我的热情很高,发表欲极强,不管白天工作训练有多累,晚上也要赶写一两篇稿件,恨不得十天半月就有几篇见报稿。

然而结果适得其反。几个月过去了,近百篇稿件投出去了,除少得可怜的几篇被发表以外,绝大多数稿件要么被退稿,要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于是乎,高涨的热情一落千丈,反倒怨恨起自己不是搞新闻采写的“这块料”来,就差没打“退堂鼓”了。

痛苦中,带着“病痛和创伤”,我步入一个又一个门槛,向有经验的编辑记者等老师们“求诊”。他们一致“诊断”我的状况为典型的“初学者通病”,其“临床症状”为:过于求速,而欲速则不达;“药方”是:“厚积而薄发”


冷静下来一想,还就真是这么一回事儿。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是啊,我一个连新闻学的一般知识都一知半解的人,匆匆忙忙地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够达到发表的水平呢?

此后,我强压住发表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投寄过一篇稿件。这段时间里,表面上看去,我的新闻写作似乎是一片“空白”。然而,正是这片“空白",使我得以静下心来,啃了许多本有关新闻、文学理论和其他方面的书籍,并不断地登门拜师学艺,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老师们还教导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较深的新闻学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还需要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积累。而那时,我是个“嫩小子”,不要说什么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就是生活阅历也是相当缺乏。是的,初学时我没有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写出来的东西“学生腔”十足,甚至幼稚的可笑,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发表价值了。所以,我在“啃书本、拜老师、动笔头”勤学苦练的同时,注意经常去找那些年岁较大、有过较为特殊经历的同志“侃大山”,以求在海阔天空的闲唠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使自己逐步变得“老练”点。

到了1985年春节前夕,我偶然从《黑龙江日报》上看到一则关于“大年初一”的征文启事时,心里想到,虽然此时我还没有达到老师们所讲的“厚积”的要求,但自以为也“积”的差不多了,这才“壮着胆子”拿起笔来,写了篇现场新闻特写《零点哨位》。没想到这“吃药”后的“第一炮”居然“放响”了:稿件寄出后被该报第四版头题发表,并获得了本次征文奖。(详见本书“现场直击”板块)

到哈尔滨领奖那天,我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老师们就是经验丰富,言之有理,这玩意儿不服不行。现在回头来看,虽然近些年我发表了数百篇新闻和文学作品,但我仍然是个初学者,是个“不成熟”的“新兵”,仍然易犯“求急”的毛病。因此,对于我来说,“厚积薄发”这副“良药”,应该永久的“吃”下去才是

(原载1989年11月15日,《牡丹江日报》第2版头条)


来源:《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