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摘记 | 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之二

编辑:海念

编者按:近日,中华善德网刊发文章:张明刚《军履回望》:一个参战军人40年书写的军营故事。收到不少读者点赞及好评,有读者留言:“意犹未尽”。也有媒体同行表示:“永葆初心,向前辈大咖学习”。经编辑部商议并征求明刚将军同意,中华善德网将开设《军履回望》专栏。第一期和第四期转载张明刚自选文集:张干事谈体会系列。感谢广大读者对中华善德网的支持!

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解放军驻京部队某部少将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后,引发读者热议。


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集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组成,收录了作者张明刚从军40年来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183篇、55万字。这些文章,有30多篇获奖或被选为教学范文,部分文章被网络平台转载百余次、浏览量超千万。

2022年10月,该书首版问世后,受到铁凝、邵华泽、孙晓云、孙继炼、徐贵祥、樊希安等名家好评和广大读者喜爱,引发主流媒体关注。2023年8月已经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计印数超过12万本。

名家书评认为,该书书写了作者从乡村少年到边防战士到共和国将军的奋进之路,展现了作者对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赤子情怀,见证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强军兴军的伟大进程,充满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正能量,是一个农村青年参军报国的励志故事,是一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图书,是一种激励广大青少年立志成人成才、紧跟党奋进新征程的生动教材。


张明刚,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陆军少将军衔。曾参战荣立战功、被评为“火线优秀共产党员”并在前线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为军官)

学习摘记

张明刚同志是我市驻军81650部队新闻干事1983年以来,他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500余篇,其中十多篇在市级以上获奖,连续4年被6家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他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集团军树为“优秀士兵标兵”,沈阳军区评为“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并被破格从战士新闻报道员提拔为干部。1987年,他曾赴云南老山前线战斗和采访15个月,取得较大成绩。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本报《通讯》版特开辟“张干事谈体会”专栏,连载专门邀请他撰写的系列体会文章。大家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可来信交流和切磋,以便把此专栏办的更好。

张干事谈体会之三

抓住时令鲜货

干啥说啥。和市场里的货物、地里的庄稼一样,同行们采写新闻稿件,也有个“时令”问题。期刊尚且如此,报纸电台则更突出。新春佳节新闻单位需要很多反映民族传统文化、军政军民关系等方面的文章,儿童节则要大量报道祖国的花朵,还有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哎呀,这个节,那个节的,多啦!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就是由这些“时令”的线连接、贯穿起来的。事实上这也是“跟形势”的一种。了解、掌握和运用好它,对各级新闻干部、通讯员尤其是对了解上头精神较慢、常觉无事可写的基层通讯员朋友们是很有意义的。“冬天不忘穿棉袄,夏天出门戴草帽”,至少“大方向”不会“搞错”。

然而当初,这个简单的理儿,我着实“悟”了一些日子。说来见笑,那时我真的很“嫩”,整天不知该写点啥好,“算命先生”一样预测编辑部胃口,却又常常不对路子。于是心里“上火”,抱怨生活“平淡”,身边“无事可写”。

一天,正当我“为伊消得人憔悴,两眼久凝天花板”的时候,团副政委向绍功进屋看我,他开门见山地对我说:“秀才同志,近日有何大作,可否让我先睹为快呀?”

“禀报首长”,我被他这幽默风趣的问话感染了,笑道,“正愁无米下炊,实在惭愧!”接下来,这位早年从事过新闻工作的首长,教了我一些“讨米下炊”的方法。临走时,他还给我留下了一个题目:“明天新兵下连,你可以去看看,写写新兵下连的第一天吧!”


我依令而行,第二天去一个连队采访,发现了“老兵送温暖”“优抚通知书”等几件新鲜事,晚上连队还举办了“欢迎您,新战友”联欢会。我意识到“这是条活鱼”,于是,我一刻也不放松,晚上10点赶回机关,《新兵下连一日三喜》午夜出世,次日一早发往一家军队报纸。之后不久,这篇新闻稿件加花边见报,后来还被评上了好稿。(详见本书“那年那月”板块)

后来一想起这件事儿,我就暗自惊叹:首长到底是搞新闻报道出身的老政工,经验丰富,审时度势,一点就破,一抓就灵,姜还是老的辣,这玩意儿不服不行啊!我自然也很认真的琢磨了一下此稿的成功之道,终于悟出了“时令”这东西是“要害”。于是,走此门道,举一反三,收获颇丰,内心窃喜。现在,回过头来,依我之见,抓好“时令鲜货”,还得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早。早了尽管“差点”也有希望发表,如若晚了,即便“不错”,也可能是“马后炮”,白费劲。但早也要有“度”,一般以十天半月为宜,太早被扔一边,误了事反而不“早”。

二要新。这是个创新与突破的问题,不然,今年如此,明年这般,俗不可耐,那多平庸,何谈新闻?

三要异。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没大出息;热锅里蹦点冷豆,“整明白”了可出新思想。但切忌瞎“异”,“不着调”。

其他的,还有一些,不再赘述。本文谈的是如何寻找新闻线索问题,但“条条大路通北京”,“找事写”的“门道”绝非只此一途

(原载1989年12月15日,《牡丹江日报》第2版头条)

张干事谈体会之四

弄斧到班门

刻薄者常常讥笑别人“鲁班门前弄大斧”,而我却偏偏要“弄斧到班门”。为什么不呢?学而无友,则更孤陋寡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作为新闻“学徒工”的我,更需名师指点。

然而据我所知,通讯员朋友们刚起步时,几乎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丑媳妇”羞于见“公婆”,不敢“班门弄斧”。更有甚者,有人把写稿这件再正常、再光明正大不过的好事儿,当成“见不得人的勾当”干,偷偷摸摸地进行“地下活动”。

个中缘由,我想无外乎“写的不好怕人见笑”“写了又发表不了怕人嘲笑”“真的不行,我没勇气”这么几种。毫无疑问,这是自己为自己在新闻写作的大门前设置了一道巨大的障碍。可以设想,这障碍或许已经“扼杀”了一些日后很有希望成为名记者、名作家的“幼苗”。


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障碍呢?我谈几点浅见,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用“虎气”取代自卑。我为《黑龙江日报》写第一篇稿子时,不知寄给谁,就问谁是总编辑,身边的同志们也不知道,于是我就索性在信封上写了“总编辑收”的字样,然后将稿件寄出。不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虎劲”引起总编大人的兴趣,还是撞上的运气,很快,这篇读一本哲学书的体会文章《哲学并不神秘》不但登报了,还得了“我爱读的一本书”征文三等奖。(详见本书“书声朗朗”板块)

其次要放下“小秀才”的架子三人之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写作一篇稿件前后,不妨与周围的同志们“侃一侃”,给他们看一看,只要你诚恳虚心,人家是会不吝赐教的。这中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足为奇,问题是你要善鉴别、有主见,免得无所适从,弄巧成拙。顺便说一句,和同龄人中的同道者以文会友,也是一件乐事,且获益匪浅。

再次要“敢造”。记者是无冕之王,我们有的通讯员却怕采访“大官”,有的连本单位领导也怕见,白白“丢掉”了许多好新闻,很是可惜。其实,不管对方官衔多高,他都是你的采访对象。1987年我还是一名战士报道员时,有机会到了沈阳,去我所在的大军区机关参加一个会议。分组座谈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首长也在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采访机会,就悄悄的拟好了采访题目。待到会议休息时,我走上前去,给老首长敬了个军礼,开门见山的说:“老首长,打扰一下,我想采访您!”他爽朗一笑:“噢,你这小鬼,挺有意思哟!好吧,我来答‘记者’问!”就这样,我抓了一条好新闻。(详见本书“名人访谈”板块)

写到这,也许有朋友会问:你何以如此“敢造”?我答:一是来自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二是来自勇气、信心和热爱写作的“公心”。向身边同志请教,是为取长补短,不在卖弄;在名师面前“弄斧”,只求指点迷津,不畏贴金;和“大官”“照亮”的目的是挖掘新闻,而不再套近乎谋私利。有鉴于此,说三道四,挖苦嘲讽,统统由他,我自安然

(原载1990年3月30日,《牡丹江日报》第4版头条)


来源:《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