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摘记 | 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之三
编者按:近日,中华善德网刊发文章:张明刚《军履回望》:一个参战军人40年书写的军营故事。收到不少读者点赞及好评,有读者留言:“意犹未尽”。也有媒体同行表示:“永葆初心,向前辈大咖学习”。经编辑部商议并征求明刚将军同意,中华善德网将开设《军履回望》专栏。第一期和第四期转载张明刚自选文集:张干事谈体会系列。感谢广大读者对中华善德网的支持!
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解放军驻京部队某部少将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后,引发读者热议。
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集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组成,收录了作者张明刚从军40年来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183篇、55万字。这些文章,有30多篇获奖或被选为教学范文,部分文章被网络平台转载百余次、浏览量超千万。
2022年10月,该书首版问世后,受到铁凝、邵华泽、孙晓云、孙继炼、徐贵祥、樊希安等名家好评和广大读者喜爱,引发主流媒体关注。2023年8月已经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计印数超过12万本。
名家书评认为,该书书写了作者从乡村少年到边防战士到共和国将军的奋进之路,展现了作者对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赤子情怀,见证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强军兴军的伟大进程,充满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正能量,是一个农村青年参军报国的励志故事,是一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图书,是一种激励广大青少年立志成人成才、紧跟党奋进新征程的生动教材。
(张明刚,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陆军少将军衔。曾参战荣立战功、被评为“火线优秀共产党员”并在前线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为军官)
【学习摘记】
张明刚同志是我市驻军81650部队新闻干事,1983年以来,他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500余篇,其中十多篇在市级以上获奖,连续4年被6家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他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集团军树为“优秀士兵标兵”,沈阳军区评为“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并被破格从战士新闻报道员提拔为干部。1987年,他曾赴云南老山前线战斗和采访15个月,取得较大成绩。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本报《通讯》版特开辟“张干事谈体会”专栏,连载专门邀请他撰写的系列体会文章。大家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可来信交流和切磋,以便把此专栏办的更好。
张干事谈体会之五
揭短有章程
“唉,写篇报忧稿,捅一次蚂蜂窝,真是让人受不了!”“批评报道就是难写!”……一次节日小聚,几个搞新闻的同行们不无同感的相互诉苦,有的甚至表示今后再也“不干这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儿”了。
我觉得这样子大可不必。党和人民需要批评报道,新闻应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作为一个正直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理应肩负起这个责任。应当承认,“批评难”客观上的确存在,但只要我们采访上舍得下功夫,写作上讲究“艺术”,那么,还是可以缩小“难度”并取得较好社会效果的。
想当初,我前脚刚迈进新闻门槛(后脚还在门外)就迎面碰上个“下马威”:一篇“豆腐块”大小的批评言论,引得数君争相“对号入座”,明里暗里跟我“没完”,弄得“翅膀不硬”的我险些“招架不住”。这件事,促使我在以后的数年间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了些“探索”,现将“成果”写来,与记者和通讯员朋友们共享。
首先,要有一个善意的出发点。批评报道大抵有“敌我斗争性质”和“人民内部矛盾性质”两种。作为一般的记者和通讯员,前者遇到的不多,主要是后者。对于后者,“这种揭露和批评的‘恨铁不成钢’,目的是以同志式的态度帮助克服缺点,纠正错误”。而有些同志却不是这样,他们居高临下,态度骄横,盛气凌人,动辄“不服报上见”,写出的东西直冒“火药味”。这怎么行?人家不“反感”才怪呢!所以,我们应当加强新闻道德修养,写批评报道要出于公心,治病救人,绝不能“整人”,扣人以“帽子”,打人以“棍子”;也不能把局部说成全部,把现象说成本质,要坚持实事求是;批评在于改正,人家改了,应再写个表扬性质的“回音”。我的《呼唤饮水人》等批评稿证明,这样做了,即使有“反应”也不至于“激化”。
其次,要有一个“中性”意识。这就是尽可能地客观、准确、公正,不写“听人说”,不下“结论语”,不带“感情色彩”,少用形容词、介词;多写“目击记”,多用“对话式”,多用动词、数量词。原原本本,照实写来,略留余地,不加评论,没有“尾巴”……如此揭短,谁奈我何?1985年隆冬,某部通讯连等单位的战士们,多次来电、捎话要我去“写写咱们挨冻的事儿”。得空抽出身后,我带上温度计、三角尺等工具,约上同事好友陈大公一同前往新闻现场……具体的时间、地点、单位、房间、所测室内外温度及所量室内“挂冰”厚度,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话等等,不几天就出现在沈阳军区《前进报》上。面对这篇后来获了好新闻二等奖《隆冬寒潮肆虐,战士冷暖如何》的批评稿,当时有关部门和人员尽管也是“心里有气”,但却无话可说。事后,他们打来电话:“一、表示感谢;二、战士挨冻问题业已解决。”这时,我又写了篇表扬他们的态度和问题整改的续稿。于是,各方皆大欢喜。
最后,要搞好“纵横联络”。批评稿涉及面广,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成稿后,凡事与之搭得着边的部门和人员,都要通个气,并请有关领导审阅。这样做,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准确,又有利于引起领导重视、解决问题。
(原载1990年4月30日,《牡丹江日报》第4版头条)
张干事谈体会之六
文章要有味
我总以为,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必须文笔好,传神有味,人家才乐意看下去。即便不能做到给人以享受,但最起码的也不能使人难受,这应当是作文章的底线。不然的话,你的思想再深邃,见解再高明,事儿再新鲜,读者也是不大愿意“吃你这一口”的。
然而,我又常常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儿,同样一幅场景,同样一种感觉,同样一个道理……高手们写出来就显得清新流畅,厚实耐读,有气势、有风格,有品位、有滋味……如同香醇的老酒,入口绵甜辛爽,喝后回味悠长;而自己写出来却像白开水一样,俗套呆板,苍白无力,枯燥乏味。为了自己有个好的文笔,使编读二者“看得下去”自己的东西,我开始了长时间的艰难的探索和尝试,渐渐的摸到一些“小门道”。
吃透是基础。任何一篇文章从材料搜集、主题确立、腹稿构思、动笔写作、修改润色到付梓刊发,都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作为作者,你自己只有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吃透消化,熟烂于心,才能从宏观上驾驭全局,找到最适宜的体裁、基调、结构、形式及语言等,方能写出“绝活”来,从而达到“有味”的目的。如果你去报社送稿,编辑问你这篇稿子写的什么,你不能用一两句极简单的话回答上,那么,我判断你这篇东西大概不会是什么好文章,更谈不上风格和味道了:因为连作者你自己都没弄明白,编者怎能编发,发后又怎能给“读者上帝”留下印象?
简朴是捷径。简洁、精炼、明快,朴素、厚重、实在,本身是美,永远是美;而华丽的形容词,怪异的新名词,用得多了,冷眼一看花哨时髦,实则华而不实,轻飘飘的,没有分量,不够深刻,更欠“动感”。鲁迅先生曾说自己“删去可有可无的文字,毫不可惜”。我们应当做到,篇无“多段”,段无“多句”,句无“多字”,让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有用”,都能“活”起来,都能发挥“效益”。一个初学者的千字稿,如果删改后剩500字或者更少,那么我可以肯定:这稿“干净”了,质量提高了,味儿浓了。另外,还应尽量避免同一字词,在一稿一段中出现过多过频。
含蓄是技巧。水中冰山,藏大露小,而又谁都知道:《红楼梦》百看不厌,也有含蓄的魅力;含而不露,露首藏尾,又常和幽默相连。不要以为自己比读者高明,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就不用大段文字去唠叨。你的文章需要描写秋天,写上一片红叶足矣。文字少而意思大,能让读者看到或想到你字面以外的东西,“听出弦外之音”来,那是真本事。
标点是标志。一篇文稿,有无文采,传不传神,味儿如何,看一眼标点符号,便能略知几分。好的文章除逗号和句号两个常用的“大路货”以外,一般多用分号、冒号、顿号、问号、破折号、感叹号等,而一“逗”到底,篇末画圈,注 定“没劲儿”。
长短句相搭配。心理学研究证明,阅读时,长句多了,“累”;短句多了,“不解渴”;只有长短句适当搭配,才符合阅读习惯,也便于读者理解。
近些年,我按上述“道道”写出来的东西,还是较受编者褒奖和读者欢迎的,但归纳总结出来,就不一定全面和准确了。应当说,写出好文章的方法还有很多,这篇短文写不尽,再说我也不是都明白。
(原载1990年6月15日,《牡丹江日报》第4版头条)
张干事谈体会之七
有点获奖意识
1987 年秋的我,作为义务兵已超期服役两年,共 5 年兵龄,这是当时一个陆军战士的最高服役年限了。于是,我“一颗红心两种打算”,既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又要做好退役准备。
为谋生计,带着几本剪报,我“推销”自己。面对一摞剪报,老家那边的报社电台总编热情而客气,不过,老总们都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这么多东西,我也看不过来呀。这么着,你挑出几篇代表作吧,有带证儿的更好。”
也许正是因为有几件“带证儿”的作品,才使得几家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单位都对我表示“乐意要”。“带证儿”作品的分量和厉害,由此可见一斑!是啊,一个不甘平庸的新闻工作者,谁不希望写出几篇获奖作品呢!
转眼又是几年。虽然现在我能翻出十几本各种级别的获奖证书,可要我谈谈如何才能使作品获得“证儿”的事情却较为困难。斗胆唠叨几点浅见,尚望同行不吝赐教。
一是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不满足于见报。正如一个不注重基础底蕴和改革创新的厂家拿不出名牌产品一样,一个“对付着发出来就行”的新闻工作者,怕是不会有获奖作品的。反过来,如果我们从选题、取材、构思到确立主题、中心思想和语言的运用上,都能下番苦功夫笨功夫慢功夫,有点更高层次的追求,那么获奖的可能性无疑就会大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在采访和写作的每个环节都具有一点儿“匠心”:把“活”干得漂亮些,有点获奖意识,精雕细刻,突破一般。去年 5 月初,我得到一个“战士深夜救人”的新闻线索,心想这无非是个一般化的表扬稿,过去已经写得很多了。因此兴趣不大,想放弃不写了,可被救者一再坚持请我“写写”。推辞不过,我就用第一人称,着重写了被救人的心理历程。成稿后又请合作者张学森“泼冷水”,几经修改,才使它不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的“大路货”:首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再往下看,便油然产生出对事件的关注,联想起自己“类似经历”,特别是对受害者的同情,对歹徒的憎恨和对战士的爱戴;而歹徒看后,有可能受到良心的谴责而悔过……从而引起各方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责任编辑宋玉安,在大量的自发来稿中发现它后当即编发,编委会也破例地给了仅次于头版头条的报眼位置,王晓总编也说“这稿好”。后来,这篇《午夜惊魂》的新闻特写,被本报评为 1989 年度好新闻二等奖。(详见本书“那年那月”板块)
二是要有版面意识,“套住”好新闻的“路子”。无论哪一级的好新闻,除质量标准外,都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每年全国全军好新闻结集出版后,我都设法弄一本,认真阅研,揣摩体会,看看人家之所以获了大奖,到底是因为什么,究竟“绝”在哪里,“妙”在何处,并尽可能地了解有关评选标准和规定,以“投其所好”。1988 年,我在云南老山前线进行战地采访时,饱含热泪和激情,执笔为和我名字只差一个字的张建刚烈士写了篇 9000 多字的通讯,题目是《106 块弹片》。同志们看后,都说:“很真实,挺感人”,合作者之一的刘宝珍甚至说:“这稿子说不定能获个奖啥的。”获奖?我被这话一下子提醒了。接过手稿,转过身来,我忍痛割爱,大刀阔斧地猛删狠砍,硬是砍掉了 6000 字,压缩成 3000 字左右。大约正是这个合适的字数才使此稿免受冷落,分别获得了《前进报》当季度唯一的最佳通讯和全年好新闻奖。(详见本书“英雄赞歌”板块)
三是争取“绿灯”,获得最佳效果。一篇稿件的获奖,成因很多,过程复杂,要经过若干“十字路口”。虽然其命运不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但主观上的努力却很重要,那就是尽力争取“绿灯”,减少“硬伤”,不留瑕疵。今年 5月下旬,我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把精力投入到了“万元存款拾主陈玉光”的连续报道之中。可刚出世的第一篇《万元失主,你在哪里?》,由于交稿时间较晚和版面限制等方面的原因,一时发不出来。兴冲冲地跑到报社送稿的我,心里火急火燎,万般无奈,径自闯入王总编办公室,向他说明情况并请他阅读稿件后,当即得到他“快速编发”的批示。于是,这组连续报道一连三天都发表在本报“寸版寸金”的头版位置。至于这组报道最终能否得奖,那是后话,暂且不提,但我敢肯定地说:“我为此尽到了最大的努力。”(详见本书“连续报道”板块)
(原载1990年9月25日,《牡丹江日报》第3版)
来源:《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