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摘记 | 张明刚自选文集《军旅回望》系列之四

编辑:海念

编者按:近日,中华善德网刊发文章:张明刚《军履回望》:一个参战军人40年书写的军营故事。收到不少读者点赞及好评,有读者留言:“意犹未尽”。也有媒体同行表示:“永葆初心,向前辈大咖学习”。经编辑部商议并征求明刚将军同意,中华善德网将开设《军履回望》专栏。第一期和第四期转载张明刚自选文集:张干事谈体会系列。感谢广大读者对中华善德网的支持!

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解放军驻京部队某部少将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明刚自选文集《军旅回望》后,引发读者热议。


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集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组成,收录了作者张明刚从军40年来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183篇、55万字。这些文章,有30多篇获奖或被选为教学范文,部分文章被网络平台转载百余次、浏览量超千万。

2022年10月,该书首版问世后,受到铁凝、邵华泽、孙晓云、孙继炼、徐贵祥、樊希安等名家好评和广大读者喜爱,引发主流媒体关注。2023年8月已经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计印数超过12万本。

名家书评认为,该书书写了作者从乡村少年到边防战士到共和国将军的奋进之路,展现了作者对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赤子情怀,见证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强军兴军的伟大进程,充满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正能量,是一个农村青年参军报国的励志故事,是一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图书,是一种激励广大青少年立志成人成才、紧跟党奋进新征程的生动教材。


张明刚,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陆军少将军衔。曾参战荣立战功、被评为“火线优秀共产党员”并在前线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为军官)

学习摘记

张明刚同志是我市驻军81650部队新闻干事1983年以来,他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500余篇,其中十多篇在市级以上获奖,连续4年被6家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他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集团军树为“优秀士兵标兵”,沈阳军区评为“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并被破格从战士新闻报道员提拔为干部。1987年,他曾赴云南老山前线战斗和采访15个月,取得较大成绩。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本报《通讯》版特开辟“张干事谈体会”专栏,连载专门邀请他撰写的系列体会文章。大家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可来信交流和切磋,以便把此专栏办的更好。

张干事谈体会之八

搞点“连续剧”

这里所谓的“连续剧”,是我和我的新闻采写同行们对连续报道、系列报道、集纳新闻的别(戏)称。

如果说单篇新闻是一颗单个的珍珠,那么,连续报道则是贯穿了一串珍珠的项链。这项链是系列珍珠的组合,因此它比单个的珍珠更众多、更精美、更可贵。所以说,连续报道的价值和影响,远不是单篇新闻所能匹敌的。

近些年,我搞了点“连续剧”,其间虽有成功的喜悦,但也不乏失败的反思。现在谈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

1985 年盛夏,我经过一番思考,致函我湖北老家的随州日报社:“3 年前,包括我在内的数百名随州籍青年积极应征参军,加入守卫祖国东北边疆的行列。我想,我们在遥远的北国边防线上的生活、学习、工作、战斗和成长进步的情况,一定为家乡人民所关心吧……”接下来,我谈了拟以《随州好儿在北疆》为总题,搞个为数 10 多篇的系列报道的想法和计划,并询问他们的意见。


很快,我就收到了报社领导的亲笔回复:你的想法很好,我们充分肯定,大力支持。随后,我的系列稿件就陆续在报纸上连载、电台里连播,并很快地形成一个“冲击波”,“轰动了”随州这座鄂北古城。短短一个多月里,编辑部、我本人和被报道的老乡就收到百余封慰问信和数十件慰问品。“吹”了战士的姑娘看了报纸上刊登的曾经的恋人的先进事迹,提笔致信“随州好儿”,再次扬起了爱情的风帆;对在部队上的儿子总也放心不下的老父亲,听了反映儿子事迹的广播,乐得直“嘿嘿”;面临部队精简整编的随州老乡们,普遍受到了鼓舞而干劲倍增……《随州日报》《前进报》分别以《随州北疆架金桥,战士喜讯传家乡》《同乡战士夸同乡》为题,报道了这组报道所引起的强烈反响。(详见本书“附录”板块)

我的稿件连载完了,报社却把这个栏目更名为《在外地的随州老乡》,一直保留到现在。

写到这里,有人也许会说我运气好,旗开得胜是不是?——殊不知,此后我却接二连三地败走麦城。先是《北疆纪行》由于“线短面窄不够典型”而失败,再是《战地风》因为“兴奋点消失”而毙命……好在我还算能够经受得住摔打考验,并能很快从失败中爬起来,又迎来了成功的喜悦。比如,《军人 ABC 谈“失败的恋爱”》及其续篇《军人 DEFG 谈“成功的爱情”》等等,这些作品使我重整了旗鼓。(详见本书“军营婚恋”板块)

后来,写得多了,编辑部还给题目约请我写,像本栏目“张干事谈体会” 便是。今年 5 月,关于“万元存折拾主陈玉光”的连续报道(详见本书“连续报道”板块),更加坚定了我沿着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然而,对于今后如何走好这条路的问题,我心里也只有个大致的路数一是扬长避短,抓住“兴奋点”,找到好题目;二是强化战役意识,运筹帷幄,做好连续作战的必要准备;三是加强通联工作,主动争取新闻单位的支持,尽量避免无效劳动

(原载1990年11月25日,《牡丹江日报》第4版头条)


张干事谈体会之九

当“专栏作家”

正如各地特有的风味小吃一样,各新闻单位的专版专栏或节目(以下简称专栏),以其鲜明的特色、独具的魅力吸引着它的读者(听众),打出了自己的牌子,且经久不衰。像《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解放军报》的《集思广益》,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牡丹江日报》的《王常买逛市场》,等等,不一而足,各具千秋,都很有名。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名牌专栏的报刊电台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认为,说一个不会写专栏稿件的新闻工作者不是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这话并不苛刻;而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成为地道的专栏作家,则不现实(据我所知,目前我国还没有职业性的专栏作家)。但是,会写并善写专栏稿件,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功

“专栏稿件难写,除偶尔有个别稿子歪打正着,被编辑安排在某个专栏外,我基本上没有写过专栏稿件。”一些同行,包括一些搞了多年新闻的资深记者、通讯员经常这样对我说。我觉得,要想写好专栏稿件,首先要打破神秘感:专栏稿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只不过有其区别于一般稿件的特点罢了。如果我们从思想上这样认识,那么,驾驭专栏稿件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从写应征文章起步报刊电台根据不同时期的宣传需要,会经常发起各种各样的征文活动,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笔和展示写作才能的机会。在专栏文章写作中,我正是从写应征文章上路的。大凡搞征文活动,主办单位都要首先发个“启事”,说明征文的原因、主题、内容、体裁、篇幅等具体要求之后,辟出专栏,再从大量来稿中择优刊(播)所征文章,并且常常会在征文结束后进行评比奖励。我们可以试试运气嘛,如果对某个征文活动感兴趣,不妨按照“启事”的要求,写篇“命题作文”。这几年,我先后参加了《中国青年报》的“支部活动 100 例”、《黑龙江日报》的“我爱读的一本书”和“大年初一”、《牡丹江日报》的“战士,你使我懂得了……”等 4 次征文活动,“四发四中”并且都获了奖。(这 4 篇文章本书均有收录,分别为《“牛”的晚会》《哲学并不神秘》《零点哨位》《你从战场走来》)

二是从研究专栏入手。我们搞新闻工作的同志研究报刊电台,除研究它的属性和一些动态性情况外,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研究专版专栏。专版专栏是以其“专”的鲜明特点来取胜的。开设专版或专栏,就是为了满足读者(听众)需要而专门、系统、深入地报道或探讨某一方面的事实或问题。仅仅抓住专栏的一般特点和要求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联系过去来研究现在:这个专栏开办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已报道或探讨过?哪些问题还没有报道或探讨?哪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本专栏现在干什么?今后发展方向是什么?……从我的经验看,只要研究透了,弄清了这些问题并对症下药,一般来说是可以攻克的。

三是从创造新栏目上提高。《前进报》的《前进青年》专版,设有十多个小栏目,办得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很受广大青年读者欢迎。我是它的固定读者和经常性作者。一天,在与该版责任编辑金就砺同志交谈时,我突发奇想,建议他开辟“我与书”专栏,刊登一本好书对青年作者产生的良好影响为内容的文章,以引导部队青年官兵多读书、读好书。金编辑对此意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约请我“打头两炮”。我的稿子写好后,金编辑很快就加上按语作了突出处理,并称我的稿子具有积极而有效的示范性质(详见本书“书声朗朗”板块《一本催我奋进的书》《〈林海雪原〉伴我少年到青年》)。此后,在金编辑的苦心经营之下,这个栏目逐渐“火”了起来,成为《前进报》的又一个“亮点”。

(本文原载1990年12月15日,《牡丹江日报》第4版头条)

张干事谈体会之十

争取领导支持

“咱搞新闻报道的,苦没少吃,累没少受,稿儿也没少发,可是领导上……”这类话,我不时地听到。是啊,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的新闻报道人员,他的最大的苦恼莫过于领导不支持,党委不重视了。

我觉得,对此你不必太在意,也不必过于忧虑,因为我坚信,只要你工作做到家了,领导会改变态度来支持你的。到那时,你将心情舒畅,如虎添翼,不断地做出好成绩。

其实,党委领导重视不重视,支持不支持,具体标准是什么?说清楚这个问题比较困难,但是,经常过问报道工作,能够保障人员、时间、经费落实,在提拔使用、表彰奖励等方面能够考虑得到等等,是基本要素,对吧?!

弄清了这个问题,领导的重视程度你心里便有数了。如果确实不重视,那么请你在思维中暂时和领导调换一下位置:你当领导,他搞新闻报道,这样,便于你体会一下“领导心理”。好了,现在你是领导了,你是否支持新闻工作,最主要的看什么?对这个问题,你可以尽情地思来想去,但是最后,归根到底,你还是要看这个新闻工作者在配合党委的中心工作上做了多大的努力,贡献如何,效果如何,对不对?


有了这样一个共识,接下来你检查一下自己的工作做得究竟怎样?在你的剪报本上有多少文章是配合中心工作的?解决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倾向性问题的?你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比如精神状态、业务能力、自身形象、为人处世等来检查自己

自此之后,你需要振作精神,少“敲边鼓”多“跟中心”,奏响新闻宣传工作的主旋律。有这样一个新闻报道员,他整天不是琢磨中心工作,而是尽整些“新奇特”,不是写两个脑袋的鸡、三只腿的鸭,就是写与中心工作八竿子不搭边的“萝卜条”,论数量,每年下来确也不少,可领导和群众就是不认可。后来,他下功夫写出几篇分量较重的工作通讯,于是大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觉得他还是干正经事儿的,自然就重视和支持他了。

向领导输入“新闻细胞”,提高他的思想认识,也很重要。应当承认,但凡能当上领导的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意义、作用和地位,都是有一定的认识的。但也不能排除个别“新闻盲”,对此茫然无知,觉得“这东西没用”而排斥你。假如这个“个别”恰恰是你的领导,怎么办?去影响他嘛。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颇丰,江泽民、李瑞环等共和国新一代领导人关于新闻工作的讲话也不少,你可以找来送领导一阅。订购的新闻业务书刊,必要时也可以送给领导一份,或许他将“乐意翻翻”。某日上班,碰上领导,你“无意”谈起国际时事:“昨晚电视新闻看了没有?某国家搞政变,首先不惜一切去占领广播电台和报社等新闻单位。”领导则讲:“可不,新闻这东西太厉害、太重要了!”如此这般,何愁领导与你没有“共同语言”!

勤请示多汇报。诸如选调人员、拟定计划、办班培训、经费开支、器材添置、接待上级新闻单位来人、总结表彰奖励等一应事务,都应事前请示领导;一个时期的工作、下基层采访一段时间、去上级参加业务会议等,都应在事后向领导汇报。

如此这般,领导想不支持你的工作都难。

(本文原载1991年2月25日,《牡丹江日报》第8版头条)


来源:《军旅回望》张明刚自选集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