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摘记 | 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之五
编者按:感谢明刚将军和读者们的支持。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专栏已更新四期,主讲内容为:张干事谈体会之一至之十。10篇张干事谈创作体会,观点新颖,真情实感,立意高远,干货满满。自刊发以来,受到不少读者点赞和热评。“一篇好的文章要食之有味,张干事的文章就值得反复咀嚼,才能领悟其中真意!”、“有内容,有深度,也有高度。尤其遇见好的素材,要有获奖意识,要争取领导支持,这些都发人深省!”好了,到这里“张干事谈体会系列”已刊载完毕。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会继续转载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文章,敬请大家持续关注与支持!
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解放军驻京部队某部少将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后,引发读者热议。
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集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组成,收录了作者张明刚从军40年来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183篇、55万字。这些文章,有30多篇获奖或被选为教学范文,部分文章被网络平台转载百余次、浏览量超千万。
2022年10月,该书首版问世后,受到铁凝、邵华泽、孙晓云、孙继炼、徐贵祥、樊希安等名家好评和广大读者喜爱,引发主流媒体关注。2023年8月已经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计印数超过12万本。
名家书评认为,该书书写了作者从乡村少年到边防战士到共和国将军的奋进之路,展现了作者对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赤子情怀,见证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强军兴军的伟大进程,充满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正能量,是一个农村青年参军报国的励志故事,是一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图书,是一种激励广大青少年立志成人成才、紧跟党奋进新征程的生动教材。
(张明刚,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陆军少将军衔。曾参战荣立战功、被评为“火线优秀共产党员”并在前线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为军官)
【学习摘记】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之五
边工作边写作
孙继炼
近日,我接到张明刚同志寄来的《军履回望》书稿,记忆中接触交流的点点滴滴浮现脑海。我长期在军事新闻宣传岗位工作,明刚同志也曾任军区和部队新闻干事,其间有过很多次交集。明刚同志后来调入军委机关后,工作接触也更多,对其人其文其事了解颇深。因此,明刚同志作品自选集请我作序,也就欣然从命,没有推辞。认真拜读厚厚的书稿后,透过字里行间,我看到他思想的深度、足迹的广度、情感的热度、语言的高度,对明刚同志有了更为立体的了解。
明刚同志的作品底蕴很厚实。理论文章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新,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结合自身的大量实践,使理论不断升华,实现了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新闻作品鲜活丰满,人物、事件、环境可触可摸,冒热气、有军味,读来犹如置身其中。文学作品忠实于内心真实情感,质朴中含理性,故事中有人性,文字中见率性。文章的深度,源自生活的厚度。明刚同志生长在农村,入伍后从一名边防战士起步,在基层连队及各级政治机关都工作过,走过了从一名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将军的成长历程。20世纪 80 年代后期,明刚同志曾参加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在一年多的烽火岁月里,他出生入死,英勇顽强,被评为“火线优秀共产党员”,荣立战时三等战功,并在火线上破格直接从士兵提拔为军官。作为一名军人,在战场上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是最高荣耀与价值的体现。这些经历,在他这个岁数的一代军人中,是不多见的,殊为难得。正是源于丰富的军旅生活经历,使他专注军事题材、讴歌军营生活,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明刚同志的创作之路艰辛而执着。人们常说,和文字打交道是个苦差事,点灯熬油,耗尽心力。明刚同志却以苦为乐,对文字工作充满着热爱和追求。当边防战士,爱边防写边防乐此不疲;当机关干部,结合工作搞报道写文章有声有色;走上领导岗位,学理论深思笃行运笔如飞。四十载军旅人生笔耕不辍,青春年华付于笔墨之中。寒来暑往贵在坚持,孤灯背影难在恒心。一路走来,何其不易。我常想,明刚同志这种执着与追求,既凝聚着超常的勤奋与刻苦,更反映出一种对文字表达的孜孜追求和深沉热爱。应当说,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也是成就明刚同志及其作品的重要因素。
结合工作搞创作是明刚同志作品的鲜明特色。长期边工作边创作,使得明刚同志不经意间,成为一个写作上的高手快手多面手,堪称杂家大家。他不是专职的记者编辑,却在各个时期几乎不间断地采写了大量上乘新闻作品;不是专业作家,却创作了许多具有真情实感读来动人心弦的优秀文学作品;不是专门的理论工作者,但有新意有深度有影响的理论文章却佳作频出。是什么给了他创作灵感和题材的不竭源泉,答案就是结合工作搞创作,四十年来,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那支笔,做到了工作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两不误、互促进。这正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许多同志从事文字工作的成功之道。“唯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明刚同志身上再次得到诠释。
创作离不开时代与土壤。每个人的创作经历都不可复制,但蕴含其中的成长规律、共性特点、体悟经验,终能带给他人以启迪。人若成事,离不开坚持不懈的追求,这是指引成功之路的灯塔;离不开不断挥洒的汗水,这是铺平成长之路的基石;离不开健康向上的氛围,这是成就人生之路的环境。火热的军营培育了一代代优秀人才,因而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大学校。明刚同志在军营大熔炉里锤炼四十年,得益于斯,成长于斯,也成就于斯。
明刚同志这本文集所表达的正是感恩党和人民、感恩军队的赤子情怀。唯愿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人民军队新时代的强军事业不断推进,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保障。这是明刚文集凝聚的思想情感和家国情怀,也是每一名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坚定目标。
最是军旅情深,最是家国难舍。唯愿明刚同志集四十载心血、智慧和汗水之大成的个人作品自选集,向更多人传递更多家国、军旅、人生、人文的情感与力量;期盼明刚同志在新征程上再创辉煌、未来的军旅人生愈发精彩,继续在创作的道路上书写新的华章。
是为序。
壬寅年五月于京城
* 孙继炼,陆军少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副主席、解放军报社原总编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原政委。
文学点燃梦想
徐贵祥
朋友近日转来张明刚所著《军履回望》样书,老厚的一本子,并捎话说希望我能从文学角度作个序言。几天来,我断断续续阅读,不断唤起记忆,经常火花对撞,遂欣然提笔写几句感想。
我同张明刚同志并不认识,但看了他的这本作品自选集,竟生出似曾相识的感觉。首先,我们都来自农村,都有苦涩的少年求学经历,尤其是从小都做着文学梦,然后携笔从戎。其次,他的军旅生涯之初,也是从新闻报道起步,我们同样是在不知道新闻为何物的前提下写新闻,在不具备文学创作基础的前提下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着写着,就摸到了一些门道,写着写着,就上路了,无师自通,自成体系。再次,我们同样都有着当兵经历、带兵经历、基层工作经历、机关工作经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都有共同的参战经历。想当年,我作为侦察大队一名排级干部奔波在老山地区,在前线摸爬滚打一年半后,担任侦察连指导员。那时候,小我几岁的张明刚在遥远的东北边疆,徜徉于语言文字的海洋里苦苦求索,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一名全集团军乃至全军区闻名的新闻报道骨干,并凭借这个特长,主动申请参战,到前线采访。遗憾的是,他到前线的时候,我们侦察大队已经归建了,所以那时未曾谋面,今天看到他的作品,方知我们曾经擦肩而过,不曾想几十年后一见如故。
在我的印象中,上个世纪 90 年代之前,军队有很多干部——不仅是政工干部,也包括军事干部和后勤干部——是从写新闻报道开始崭露头角的。读了书稿之后,我同张明刚取得了联系,并特意了解他的学历情况,结果证实了我的判断:他的第一学历并不高,连高中文凭都是参军后在部队开展“两用人才”活动中考取的。这个发现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工作中摸索工作,是我军很多干部成长的重要途径,本人深有体会,对此高度认同。第一学历不高,不等于能力不强,特别是对于那些求学心切、永不满足的人来说,第一学历不高很有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促使我们知耻后勇,弯道超车。
张明刚从一名普通的边防战士到名气渐大的新闻报道员,不屈不挠奋斗六年,在老山前线直接破格提干,从基层干部、各级机关干部到军委机关干部,再到一个正军级部队领导干部,衔至共和国将军,一步一个脚印,每个台阶几乎都不落空。这个经历说明了什么呢,既说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说明“有志者事竟成”,还预示着,这个从社会和部队底层出发、在向上向善的道路上顽强攀登的人,内心强大,潜力雄厚。他在担任部队新闻干事期间,就成为驻地报社的“大人物”,在报纸上开设专栏,被请去做新闻辅导授课,所作“十论写作”,每篇都是经验之谈,每句都是肺腑之言,每个观点都闪烁着智慧与创新的光芒。这是多么难得。要知道,这个站在讲台之上指点江山的“新闻写作老师”,其实本身并没有受过新闻写作的专门训练,而他所面对的却是新闻学科班出身的记者编辑,有些甚至是名记名编。那么,是谁给了他如此强大的自信?只能理解是他的襟怀和眼光,他对于写作的挚爱,他对于新闻真谛的感悟,他对于生活异乎寻常的敏感,以及他长期的对于语言文字的感觉、咀嚼、积累和锤炼。
《军履回望》是张明刚的作品自选集,内容涵盖军营生活、学习、工作、战斗的方方面面,体裁包括理论、新闻、文学,涉猎非常广泛。书稿既不乏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也不乏理性思考的真知灼见,洋洋洒洒,丰富多彩,充满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在我看来,可以作为军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辅导教材。当然,我所看重的还不是这些。在众多的文稿里,以一个作家的视角筛选,我尤其重视三篇散文。
《长寿的姥姥》。姥姥一生辛劳,深明大义,农村实行“火葬”之后,别人不接受,姥姥率先接受。孙辈没有遵守媒妁之言,谈了恋爱,不敢跟家人说,但是很快就被姥姥恩准了。姥爷去世后,母亲同她斗争了一年多,把她接到家里,但是七十多岁的姥姥仍然不肯停歇,总是要在家里忙这忙那,拄着拐杖也要干活。为什么?作者用姥姥的一句话“不能吃闲饭”作为答案。看看,姥姥是多么要强的人,是多么自尊的人——这种要强和自尊在妈妈的身上得到了青出于蓝地体现。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作者的妈妈可能比姥姥经受的苦难还要多,在《妈妈笑了》一文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情节:困难时期,锅里没有一粒粮食,只能吃点甘薯和野菜,但是到了该做饭的时候,妈妈还是要往灶膛里扔一把柴草,孩子们感到不理解,多少年后妈妈才解开谜底——“我烧火,是让烟囱冒烟。不然,让别人知道了我们家没了饭吃,又给政府添麻烦啦。”看到这里,我的心里不禁一颤,我想了很多,想到了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了我的外婆和我的母亲,在最困难的时候,外婆和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就是我们精神血液里的金子和钢铁。
显然,张明刚是一个对生活细节十分敏感的人,同时他也善于用语言文字进行生动的表达——看得出,他的语言文字功力相当深厚。这就要讲到他的另一篇散文《少北先生》了。少北本是乡村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里,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剥夺了教书的资格,直到有一天一名女老师休产假,他才被校长请来代课。这个能把课文倒背如流、连标点符号书写都不容许有丝毫马虎的代课老师,带出来的一个生产大队(即现今村里)学校的班级,在全人民公社(即现今的镇)所有学校中成绩排名第一,但是因为拒绝配合一次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行动,再次被驱赶出学校。作者记住了少北先生的一句话:我宁肯你们现在恨我,也绝不能让你们将来骂我。
我注意研究了张明刚所选每篇作品的标注,以上三篇也包括另外几篇引起我格外关注的作品,发表时间大都在 1992 年,这一年他 28 岁,于是我猜测,1992 年前后的张明刚,应该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那个时期,也是理想飞扬的时期,或许在当时,他处在一种无意识的选择中,隐约看见了前方至少有三条路:当将军、当记者和当作家。而在当时的军营语境里,除了专业知识分子以外,对于多数青年军官来说,当将军应该是意识和潜意识里的首选,不管做什么,都是要服从服务于这个目标的。
但我还是执拗地认为,张明刚有点另类,他在那个“青年职业选择”时期,脑海里经常萦绕着文学梦,并且表现出相当出色的文学才干。只不过,带兵事业上的顺风顺水,机关工作上的得心应手,导致了他与文学渐行渐远。否则的话,他应该是一个很优秀的军旅作家。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为他惋惜,而是为他高兴。不是吗,到了今天,事业有成,功德圆满,他的文学梦依然继续。我相信,丰富的军旅生活体验,长期的语言锤炼,尤其是不断的思想进步,或许会为明刚的文学梦想插上翅膀,使他更加有力地振动在未来无限辽阔的疆域中。
是为序。
壬寅年五月于京城
* 徐贵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来源:《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