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摘记 | 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之六
编者按: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专栏第五期和第六期,主讲内容为三篇序章,分别为:孙继炼《边工作边写作》、徐贵祥《文学点燃梦想》、樊希安《明刚其人其文》。通过三位大家的序文,我们能清晰、鲜活地了解到明刚将军从一个有梦想的文学少年到一位共和国将军的蜕变。诚如樊希安先生所言:“明刚少年时做着文学梦,青年时做着新闻梦,现在做着强国强军梦。有梦想的人让人敬佩,因为他们有奋斗目标。明刚是既有奋斗目标,又有奋斗精神的人,因而他取得的奋斗成果也就不同寻常。人生贵在有精神。在明刚身上,我是分明看到了一种精神的,这就是他始终葆有的那么一颗上进的心和那么一股不怕苦、不畏难、不服输的劲头。”感谢明刚将军和读者们的支持。中华善德网将继续转载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文章,敬请大家持续关注!
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解放军驻京部队某部少将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后,引发读者热议。
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集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组成,收录了作者张明刚从军40年来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183篇、55万字。这些文章,有30多篇获奖或被选为教学范文,部分文章被网络平台转载百余次、浏览量超千万。
2022年10月,该书首版问世后,受到铁凝、邵华泽、孙晓云、孙继炼、徐贵祥、樊希安等名家好评和广大读者喜爱,引发主流媒体关注。2023年8月已经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计印数超过12万本。
名家书评认为,该书书写了作者从乡村少年到边防战士到共和国将军的奋进之路,展现了作者对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赤子情怀,见证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强军兴军的伟大进程,充满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正能量,是一个农村青年参军报国的励志故事,是一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图书,是一种激励广大青少年立志成人成才、紧跟党奋进新征程的生动教材。
(张明刚,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陆军少将军衔。曾参战荣立战功、被评为“火线优秀共产党员”并在前线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为军官)
【学习摘记】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之六
明刚其人其文
樊希安
张明刚是我相识十多年,且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的老朋友。由于同是出身行伍,又都喜欢舞笔弄文,有共同的爱好,在一起切磋较多,故对其人其文其事,还是颇有一番了解的。
因此,他让我为他的自选文集《军履回望》作序,我也就欣然答应下来。看着他从千余篇公开发表的作品里,精心筛选出来的百余篇文稿,就像看到他从士兵到将军的一行行清晰脚印。
明刚近 1.80 米的个头,腰板挺直,不胖不瘦,大背头,高鼻梁,剑眉浓密,双眼有神,衣着得体,佩戴眼镜。不但看上去威武英俊帅气,而且还是个有内涵有故事的人。许多事儿,乍看起来似乎不大可能,但在他身上,竟然真真实实地发生了。
起初,他揣着初中文凭参军入伍。来到部队,通过在职学习,他逐步取得高中、大学和研究生学历,并且成为我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硕士生导师。
一般而言,特别是他当兵的那个年代,作为一名士兵,如不考取军队院 校、取得相应学历,要想成为一名军官,那将是不大可能的事。然而,并未考取和就读过军校的他,在云南老山前线的火线上,经层层研究上报统帅部批准,直接破格从士兵提拔为军官。
解放军原总政治部,是军队领率机关。那里选调干部,面向全军,对德才、学历、经历、年龄等软硬件要求近乎苛刻。那时候还特别看重学历,而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的他,却顺利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程序和试用期,最终被破例调入。在那个进去不易、蹲住也难的藏龙卧虎之地,他一干就是 23 年。
当年,他谈恋爱的时候,时兴“三转一响”“三大件”,而他是一个来自农村的义务兵,几近一无所有。那姑娘呢,是一个拥有城镇户口的粮食局职工,条件相对要好一些。相亲时,大家都以为两人没戏,谁知当她看了他的几本见报文章剪贴本以后,便认定“这个当兵的小伙子有才”,顿时动了心。于是,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要嫁给他,“倒贴”也嫁。倒是后来和现在,娘家人都夸她有眼力、有主见,嫁对了人。
他是在庄稼地里种冬小麦的时候,接到入伍通知书的。第二年,他临当兵前种下的这块地大获丰收,村里因此在这里开了个现场会。那一年,他所在的人民公社,即现今的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吴山镇,一共有 36 名青年应征入伍,他是最后一个定下来的、第 36 名。当时市里、省里和他一起到东北当兵的有数百人,现在仍服现役的硕果仅存。
从充满希望的田野里走来,从黑龙江的边防哨所里走来,从云南老山前线的战火硝烟里走来,从首都北京的军委机关大院里走来……如今战斗在我国反恐维稳前沿阵地和主战场上的他,五年前,已跻身共和国将军行列。
是命运之神格外青睐他吗?上述种种,凭什么?为什么?找答案,数数他的军功章,二等功 1 个、三等功 4 个,还有战功;看看他的荣誉簿,各职级、各岗位,都清楚无误地写着“标兵”“先进”“优秀”字样;品品他的文章,这本书里有的,以及尚未编入的。于是,明白了,这个农民家的孩子,自幼失去父爱,又是长子,他靠不上别的什么,只能靠组织、靠自己。
他是个孝子。记得那是十多年前,一次几位好友小聚,他赠送每人一本书,我也得了一本,书名是《纪念刘恩华女士》。原来,这是在他母亲逝世三周年时,他特意组织家人编写的,目的是纪念母亲,传承家风。这本书图文并茂,里面的文章无论何种体裁,皆为真人真事,悲欢离合、家长里短,写得情真意切,相当感人。好友们一边听着他的叙说,一边翻阅着这本书,对他的行孝之心,甚为感动。他当时讲的一席话,时至今日,我还记忆犹新:读遍天下书,无非一孝字;行孝当及时,免得后悔迟;不孝之人,不可为友……并且,身体力行。这本书,我至今仍保存着。当兵之初的那几年,作为义务兵,明刚每月可领取 10 元钱的津贴费,加上积攒的三两块一篇的稿费,平均月收入能有 50 多元。每个月,他都不忘给年迈的外婆寄 20 元生活费,给最小的弟弟寄30 元学费,而自己只用那剩下的几元钱维持日常开销……他说:“父亲去世早,作为长子,我得扛起这个家啊!……”
他学习刻苦。青少年时期,阅读力强,好书难觅,他常常一两个晚上,就读完一本书。入伍后,他托人搞了套大学中文系教材,一年多就通读完了。无书可读时,一部《现代汉语词典》,他从头看到尾,再从尾看到头,津津有味。在团政治处搞报道时,他清凉油、风油精不离身,经常读书写作通宵达旦,天亮之后还给机关搞卫生。天南地北,经历不知次数的搬家“精减”,他的藏书仍有数千册,许多书都被翻烂了。无论多忙,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早听广播新闻,晚看电视新闻。如此勤奋,明刚成名较早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兵两三年以后,20 岁出头的他即崭露头角,名声渐起,本来是采写人家新闻的他,却成为人家笔下的新闻人物,其事迹相继见诸多家报刊电台和上级有关表彰会议材料,新闻单位上门约稿并开辟专栏连载他的文章,部队也邀请他开班讲学。那时候,作为团、旅、师新闻报道组组长的他,弄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有作品有理论、有读者有学生,遂成“名记”。
他做事用心。全身心地投入事业中,是他的人生态度。无论大小,但凡有需要他做的事情,他总是在事前做准备,设想好各种预案、方案,力求完美。事情进行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他总是尽最大努力解决好。事毕,他还要认真总结一番,以资日后借鉴。他有个好习惯:白天,笔和本不离身,以便随时记录;夜里,似睡非睡之间,经常突然爬起来,伏在床头柜上记下什么。因此,常有人对他说:“看得出,这事你用心了!”“你看,用心和不用心,效果就是不一样!”我也认为,一个人做事情,用心投入和倾力钻研到如此境界,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呢?所以啊,明刚当报道员,把新闻采写给悟透了(详见本书“十论写作”);当机关干部,把一应业务理得门儿清(详见本书“干事论”);当领导干部,把工作研究得相当明白(详见本书“理论阐释”“工作研究”等)。
他性格坚强。骨子里的不怕苦、不畏难,加上军人的刚毅、勇敢和定力,注定了他的坚强性格。有恒心、有毅力,不气馁、不放弃,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正如他少年耙耕,摔倒了爬起来,失败了再努力,忍住泪水、不擦血迹,没有抱怨、也不悲伤,积极进取、功成方罢,且从此“我心无苦,我脑无难,我肩有责,我手有策了”(详见本书“后记”)。与人相处,他有一副热心肠;而自己能做的事情,他不会麻烦别人……都说人如其文、文如其人,这话不假。知道了他的性情和为人为官为文,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能写出像《永葆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这样的雄文了。而“工作研究”“讲义精选”和“十论写作”等板块的文章,则是他的经验之谈,是他自己的“真货”“干货”,拿来能用且管用。是的,明刚的人与文都有那么一股子精气神,下接地气、有气场,上触高度、有格局,充满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正能量,朝气蓬勃、正气充盈,感染人、鼓舞人、启迪人,给人以智慧、力量和美感。
明刚从事写作,有几点给我留下较深印象。一般文稿他通常不过夜,当报道员时就坚持一天写一篇;各种机关的、新闻的、文学的以及理论方面的文种,他基本没有不曾写过的;对自己的每篇文稿他都很用心,哪怕只是区区几 百字的小稿,也总是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呕心沥血、唯恐差池;他不但自己写,还注重“带徒弟”,面对面、手把手,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在师、旅、团工作时还开办培训班,带出了一批新闻宣传人才,其中多人已成为大校、上校级别军官或地方新闻宣传领域领导干部。
论他的写作成就,我认为最高水平还是体现在理论造诣上。作为党的高级干部,明刚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他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进行学思践悟,许多方面的见解独到而深刻,且善用清新优美的语言,阐述深奥新颖的道理,使人乐于接受,令人耳目一新。因此,他的文章被广泛采用传播,不仅拥有大量的网络读者,还是一些单位党团组织的学习教材。通常,他的一篇理论文章,中央级大报发表后,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跟进转发,在网上有超过千万次的浏览量,有的文章还被当作教学范文学习赏析,军地有关单位经常邀请他作理论学习辅导授课、讲授专题党课。他也因此受到夸赞,被称为领导型专家、学者型领导。学习强国、党史学习教育官网等网站,把他的名字和文章,与国内理论界权威大家并列。他的研究范围较广,在政治工作多个领域,包括新闻写作理论方面,都有所涉猎探究,且颇有心得。总之,他的理论文章深入浅出,好读易记,实在管用,因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产生积极广泛影响。明刚的新闻和文学作品,也有相当高的水准和影响,这方面不用多说,自有他的 30 多本获奖证书为证。简言之,其新闻作品坚持用事实说话,以蕴含其中的思想性取胜,通过简洁明快、动感传神、平实无华的语言文字表达,使报道传播的新闻事件新鲜、新闻人物鲜活、新闻故事生动,尤其那些饱蘸战火硝烟的新闻作品,读后印象深刻,感想颇多;其文学作品以真挚的感情、健康的情趣、优美的笔调和质感的意境,表达抒发他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让人得到真善美的熏陶。
作品特色方面,我感到明刚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行文干净利落、生动形象,如行云流水,颇具穿透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看得出,对理论文章,他总是力求写出历史深度、思想高度和时代新意,富有哲理,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新闻作品门类多、品种全、分量重,量大质高,刊发位置显赫(大报头版头条多,上个国字号大报头版头条到底有多难,新闻从业者知晓),配发社论评论、编前编后多,长篇大论多,是其突出特点。这些作品,将读者带入一个独特的、新奇的、真实的、多彩多姿的“军人世界”,里面的人和事,可视可触可感。我想,这应得益于他的脑勤腿勤手勤,注重研究事物特点规律,善抓本质要害,思维前瞻、引领风尚,追求新闻价值,突出思想、精神、人物、故事。语言鲜活,形式多样,守正创新,极具时代感、画面感、现场感,是其新闻作品又一特点,也是比较个性的东西。再一个特点是,明刚擅长写人,军队里面的人,社会上的人,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皆可成为其笔下的“新闻人物”,虽文字不长、着墨不多,却写得真实鲜活、可亲可敬、有血有肉,有闪光点。都说新闻作品“易老”“易碎”,他的上述三个特点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鲜”“抗压”。说他许多新闻作品可以当作散文来读,说他有些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闻作品至今读来仍不过时,放在今天仍是好新闻……这些话,我觉得并无不当。他的文学作品,最大特色和亮点在于,没有丝毫的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篇篇都是来源生活、句句都是发自内心,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报告文学《血战封丘》,再现了抗日烽火中的真实历史故事,甚感精彩,颇见功力。散文作品,或写人或写物或写事,都是来自心灵,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动人心弦,令人陶醉。诗歌作品,吟出了战士的心声,唱响了时代的声音,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综上,我感到明刚这部文集具有教科书意义,不仅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更适合党员干部和新闻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学爱好者、老干部工作者阅读,谁读谁受益。
算起来,明刚真正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时间,也就 5 年左右,40 年军旅生涯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担负着繁重的基层、机关工作和领导职务。说到他的经历,有件事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他曾主动要求并被批准参加了那场持续 10 年之久的自卫反击战,有过难忘的 15 个月的战斗经历。在我国西南那片弥漫着战火硝烟、布满了地雷的战场上,在真刀真枪面前,他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这在和平年代是不多见的。漫长的 40 年里,不管在哪里做什么,他都没有忘记初心使命,都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都没有放下手中的那支笔,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走上将军岗位后,在身兼数职、军务繁忙的情况下,他仍挤出时间,潜心学研、笔耕不辍,这是尤其让人敬佩的。
热血铸忠诚,倚马作妙文。有信仰、有追求,有灵魂、有格局,有情怀、有作为,站位高、视野宽、思维深、文笔好,对党忠诚、甘于奉献,这是拥有近 40 年党龄的明刚,给我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他把自己的青春、心血、智慧和汗水,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同时也在部队经历了各职级、多岗位锻炼,因而他的能力素质比较全面,能文能武,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下部队能指导。我感到,他的写作成果只是一个方面,相比较,他工作上取得的成就更大一些。
明刚少年时做着文学梦,青年时做着新闻梦,现在做着强国强军梦。有梦想的人让人敬佩,因为他们有奋斗目标。明刚是既有奋斗目标,又有奋斗精神的人,因而他取得的奋斗成果也就不同寻常。人生贵在有精神。在明刚身上,我是分明看到了一种精神的,这就是他始终葆有的那么一颗上进的心和那么一股不怕苦、不畏难、不服输的劲头。因此,我要真诚地祝贺明刚在各方面取得的优异业绩,特别是他的那种精神。
总结是为了前进,回顾是为了前瞻。阅读明刚文集里的作品,看着他走过的一串串脚印,相信他还会以更加坚实的步履走下去,取得新的更加辉煌的成果。我和他的战友们、朋友们都在期待着。
是为序。
壬寅年五月于京城
(樊希安,原国务院参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中国出版传媒公司原副总经理)
来源:《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