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摘记 | 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之二十二

编辑:海念

编者按: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专栏自刊发以来,持续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诚如樊希安先生在《军履回望》序章所言:“论他的写作成就,我认为最高水平还是体现在理论造诣上。作为党的高级干部,明刚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他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进行学思践悟,许多方面的见解独到而深刻,且善用清新优美的语言,阐述深奥新颖的道理,使人乐于接受,令人耳目一新。因此,他的文章被广泛采用传播,不仅拥有大量的网络读者,还是一些单位党团组织的学习教材。”应读者们的要求,中华善德网将继续转载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系列文章,敬请大家关注并支持!

485de8aed5.jpeg

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解放军驻京部队某部少将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后,引发读者广泛热议好评和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军报军网、中新社、中青报中青网等主流媒体关注推介。

微信图片_20231215173815.jpg

(张明刚,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陆军少将军衔。曾参战荣立战功、被评为“火线优秀共产党员”并在前线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为军官)

该书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组成,收录了作者张明刚从军40年来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183篇、55万字。这些文章,有30多篇获奖或被选为教学范文,部分文章被网络平台转载百余次、浏览量超千万。

2022年10月,该书首版问世后,受到铁凝、邵华泽、孙晓云、孙继炼、徐贵祥、樊希安等我国当今文坛大家泰斗高度评价和广大读者喜爱。2023年1月即出第2版,截止2023年8月,不到1年时间,已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计印数超过12万本。2023年2月,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人民出版社会同作者张明刚,共同向全国一千余所高中赠阅一万余本《军履回望》,受到全国广大青年师生的热烈欢迎。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读《军履回望》,我感受到明刚同志以真诚、笃实之心书写着从乡村少年到边防战士,到共和国将军的生动、奋进之路。他的超常勤奋,他对事业始终葆有的敬畏、激情、朝气,以及对故土、亲人、战友淳朴、深情的描述,洋溢在涉猎广泛的题材、篇章里,读者从中看见了一位时代追梦者有血有肉、有胆识、有担当的英姿和风貌。”

中国记协原副主席、《解放军报》原总编辑孙继炼将军说:“明刚是写作高手快手多面手,堪称杂家大家……《军履回望》一书,集明刚四十年心血智慧汗水之大成。”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徐贵祥说:“在我看来,《军履回望》可以作为军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辅导教材。”

原国务院参事、三联书店原主要负责人樊希安说:“我感到明刚这部文集具有教科书意义,不仅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更适合党员干部和新闻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学爱好者、老干部工作者阅读,谁读谁受益。”

【学习摘记】张明刚《军履回望·理论之光卷》“讲义精选”板块之《干事论》(中)

(本文原载《加强机关业务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解放军出版社 2011 年版。为作者 2010 年 6月 10 日,在原总政治部部分机关干部业务培训班所作辅导授课提纲。选入本书时有删节)

《干事论》(中)

上接:干事基本功的解析:说话篇

186727ce9365485b83b1cf3d372a51d3~noop.jpg

2、写字

(1)写字就是写文章,干事必须会写文章。写文章是我们当干事的看家本领,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写文章的干事如何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过去人们说谁谁有才,实际上就是说他妙笔生花,文章写得好。那时在人们的观念里,会写文章和有才华是一回事,是可以画等号的;老百姓甚至简单地认为,能说会写就是干部。现在虽说时代发展了,人们的观念变了,写文章不再是有才华的唯一标志了,但要说写作是政治、思想、理论、政策、道德、业务、经历、见识、逻辑、语言等诸多方面的修养或水平的综合体现之类的话,相信大多数人还是认同的。

机关不可一日一事无文字,总政机关尤其如此。文字材料谁起草?当然是干事。并且,相对司令和装备机关的参谋、后勤机关的助理员而言,政治机关的干事通常被称作“秀才”“笔杆子”,说的就是写文章应是干事的本分、拿手好戏和看家本领。这里面的道理就像农民种地、工人做工一样,既自然又必然。

(2)写文章是艰苦并快乐的复杂的创造性的个体的脑力劳动。这句话,只是我从个人体会角度,给写文章下的一个并不那么准确的定义。

说艰苦,大家恐怕不会有意见,因为谁都知道写文章是个苦差事,愈是写大文章、好文章,艰苦的程度就愈高。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还流了“一把辛酸泪”。毛主席的诗词好,我们从李银桥的回忆中得知,他的每个字同样来之不易。

说艰苦并快乐,这也不难理解,苦与乐、苦与甜,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你写文章辛苦,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但你的快乐也是特别的,只属于你自己。比如,你熬夜写篇文章并发出传真,第二天早晨刚起床,就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了,你是什么心情?再如,你的文章获得领导赞赏,一高兴就批了“很好”之类的赞语,或者你文章中的观点甚至某句话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引用,或者你参与起草的文件成为全军执行的政策,你又是什么心情?还有,写文章的人苦是苦点,但吃苦不吃亏,因为写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一种文字历练、思想升华的过程。并且,我还认为,写文章的人终将不会被埋没,总会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说复杂,是说你要想写篇文章,必须首先把所要写的东西吃透了,把相关的情况掌握了,还要经历一个从接受任务、确定主题、研究提纲、谋篇布局、构思腹稿、下笔起草、修改完善到正式报批或发表的复杂过程。很多时候,还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甚至每一步都有反复。

说创造性,是因为工人在生产线上作业,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劳动;农民种地,也可以一成不变地按季节、按品种、按固有的套路或模式来种;写作呢,这么干显然不行。文无定法,贵在创新,好文章一篇一个样,题目、思想、观点、内容、例子、结构、风格、语言等,都应避免重复。一部《水浒传》,写了一百单八将,一人一个写法,没有一个重样的。不然的话,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那样的文章还有谁看?

说个体的脑力劳动,是说绝大多数情况下,作者只有甘当“个体户”,力戒浮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顶住诱惑,吃苦受累,独立思考、创新,才能写出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这一个”的好文章。即便是起草重要文件、领导讲话等需要通过集体讨论统一思想的材料,也有“大兵团作战”中的“单兵独立作战”要求,比如集体研究后,分工每人完成一个部分,然后再合成统稿。我们的国学,经、史、子、集,浩如烟海,其中文王演《周易》,孔子著《春秋》,司马撰《史记》,李白吟诗歌;再看近当代,鲁迅作杂文,曹禺编话剧,冰心著散文,巴金写小说……大师们的不朽之作,无一不是个人呕心沥血的结果

387526e901e3475b8f95d97063f76119~noop.jpg

(3)总政的干事应当成为写文章的硬手、快手、多面手。

①硬手。何谓硬手?我认为硬手就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高手、妙手,这里强调的核心问题是质量。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硬手写的文章,首先应当“像”。如果一个人写什么不像什么,驴唇不对马嘴,我敢肯定,他的文章绝不是什么好文章,也就谈不上什么硬手不硬手了。那么,是不是写什么像什么就是硬手,就是好文章了呢?未必。“像”,毕竟是个浅层次的皮毛的东西,真正出自硬手的好文章,不仅从表面看上去很“像”,骨子和血液也就是本质上也应当“是”。对作者,好文章是有感而发的一种境界的升华,是客观事物在头脑里碰撞出的火花,是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心血之作;对读者,好文章是一种美的享受,是武装头脑的营养液,是陶冶心灵的净化剂,是寻找知音的共鸣箱。具体讲,我认为以下几点在硬手的好文章里不可或缺。

一要有时代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每个时代都会留下每个时代的印记,好文章应当是时代的深刻反映。21 世纪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文化、生活节奏、知识更新速度等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如果再去照搬老一套的东西,肯定行不通。因此,谁坚持与时俱进,写出时代最强音,谁就是高手。

二要有信息量。有的也叫“思想点”或“知识点”什么的。有人做过统计,一台晚会若没有 5—8 个“亮点”,一集电视剧若没有 3—5 个“看点”,一个小品若没有 2—3 个“包袱”,就没有什么收视率,观众不买账,就失败了。文章也是这样,要想吸引人,让人耳目一新,有所收获,就要加大信息量,密集型地给人以新东西,如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新经验等。不然,毫无新意,你的文章就没人爱读。

三要有自己的东西。原版比盗版值钱,原创比改编正宗,原唱比翻唱地道,创作与模仿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这些硬道理,强调的都是一句话:差点没关系,但不能没有你自己的东西。不然,看到谁的文章好就照抄照搬,听说领导表扬某篇稿子了就照猫画虎,其结果可想而知。高明的作者引经用典,信手拈来,看似无意,实则为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反之,则糟糕透顶。“文革”时有些文章,通篇摘录的都是马恩列斯毛对某问题怎样讲,就是看不到作者自己怎样讲;现在也有些文章,一下笔就是三代领导核心对某问题怎样论述,很难找到作者自己的观点。读这样的文章还不如读原著呢!所以说,好文章必须是自己的,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要有文采。我常想,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其底线是让人家看得下去,最好是看时不难受,看完不后悔,过后不能忘,回想有余味。而要达到这样的标准,靠什么?当然是文采。文采,既指文章的精彩,也指作者的才华。文采是有品位的,是水平线以上的东西。打个比方,如果可以用温饱型或经济适用型这个层次来比喻一般性文章的话,那么有文采的好文章就属于小康型甚至豪华舒适型这个层次了。文采能给人带来美感和享受,还能给人以启迪、智慧和力量。思想深刻、文思敏锐、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结构精巧、论述精辟、行文别致、文笔流畅、文辞优美……这样的精美之作,谁不喜欢?

e7985fbc59ad4ea0970300fc25f378d5~noop.jpg

晚清时,慈禧太后爱看张之洞的折子,现在的老百姓爱看金庸的武侠书,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爱读琼瑶的小说,大概就与文采不无关系,他们文采飞扬啊。我感觉,看一篇文章是否有文采,最简单的办法有三个。

一是看他的观点是否有新意。好的文章必须给读者以新的东西,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价值、新的见解、新的感受、新的体验等。

二是看他的语言是否精彩。读毛主席、鲁迅等大家的文章,一不小心就读到名言警句,精彩语言比比皆是。我还喜欢那种文字不是很多、容量却是很大的“压缩饼干式”的语言,这种语言像水中冰山、雪泥鸿爪,耐人寻味,引人深思。高明的领导批示即属于此,往往三言两语,甚至一句话一个字,就把问题的核心、本质、意见和办法说透了。你琢磨吧,他想要你做的、你想知道的,都浓缩在这批示里面了。

三是看他的标点符号是否丰富。好文章里,标点符号丰富多彩,什么都有,像跳动的音符;反之,则一“逗”到底,一“句”了事,单调乏味得很。总之,写东西时头脑里要有根弦: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总得有点文采。

五要朴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道无形,大雪无痕。比如打扑克牌,一张王牌轻轻放下也是大牌,谁都管不了它;一张小牌摔得再响也是小牌,谁都能管它。我理解,这就是朴实,本真,返璞归真。朴实和文采并不矛盾,朴实无华不等于作者没有才华。朴素、真实、本真、自然,本身是美,永远是美。况且古朴之中藏有玄机,平实里面可见功力;没技巧就是大技巧,朴实就是大技巧。赵树理、孙犁、老舍、冰心、铁凝的文章都很朴实,小平同志的文章更是大白话,陈寅恪、费孝通、季羡林等大家公认的学贯中西的大师的文章也很好读,但他们都很深刻,有思想有文采。

六要通俗。通俗不是庸俗,不是文雅的对头,而是朴实的近邻,是一种好的文风。它表面上土里土气,像没文化,实质则恰恰相反,是一种成熟了的大智慧。除了像霍金《时间简史》那样的最新科技和理论专著以外,古今中外的好文章都是同时代人看得懂的。能把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事情通俗化、简洁化,是一种本领,而只会讲本专业的术语和行话,其思想和主张则很难推广;而故作高深、满口让人听不懂的“洋话”,注定会被时代和读者抛弃。

一般认为哲学是深奥和枯燥的,但在毛泽东、朱光潜、冯友兰、张岱年等大师的经典著作中,哲学却是好懂的;普通医师和医学科普工作者举办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讲座,听众感觉相当复杂、不得要领,但若出自洪昭光之口,你听起来就有味道了,并且一听就明白,就能记住。为什么?通俗是一个重要原因。

②快手。何谓快手?我认为就是快速完成写作的文章高手,这里强调的主要问题是速度。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国家在改革,军队在跨越,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各级领导和各项工作对时间要求越来越高,有的急件要求不过夜,有些紧急事情甚至以分秒计时。在此背景下,加快写作速度,提高工作效率,非常重要。

快手的标准是:小稿立等可取,取之能用;大稿在规定的时间内出手,基本能用。快手如同神枪手,时刻处于待命状态,一声令下,弹无虚发,指哪打哪,打哪中哪。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文章快手呢?

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字素养。“一口吃不出个胖子”,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经过必要的写作基础训练,不具备较为扎实的基本功,没达到一定的文字层次,“快”就无从谈起。

其次要“吃透精神”。接受任何一项写作任务,都必须快速反应,把上面是什么意图,下边是什么情况,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都有哪些相关政策规定,过去怎样,现在如何,未来走势、发展方向以及文章的主题、核心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文种、标题、结构、风格和语言等,都在第一时间给琢磨透了,熟烂于心了,才能号准脉搏,直击要害,出口成章,一气呵成。

再次要刻苦和勤奋。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是公认的高产优质作家,被誉为天才,他却说哪里有什么天才,只是自己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罢了。由此可见,鲁迅是非常刻苦的、勤奋的。鲁迅这样伟大的天才尚且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允许自己懈怠呢?

最后要保证质量。“快”,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质量与速度,两相比较,宁要有质量的“慢”,不要没质量的“快”。因为“快”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质量,“萝卜快了不洗泥”,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

③多面手。何谓多面手?我认为就是啥都会写的文章高手,这里强调的关键问题是“杂”与“博”。作为一名总政的干事,不会写文章不行,只会写一种或一类文章也不行。比如说,你会写机关常用的材料了,领导要你结合工作写报道,怎么办?你会写报道了,领导要你为一本书作个“序”,为一期杂志写个“卷首语”,为一部电视片写个“解说词”什么的,又怎么办?是的,政治工作需要起草各种各样的文章,作为政治机关的干事,则要摸爬滚打,拳打脚踢,善于当杂家,即便不能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起码也要做到样样会用,拿得起、放得下。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工作,胜任岗位要求,做一名优秀的干事。我感到,总政的干事应当较好地掌握和运用以下三类文种。

一是机关应用文类实用性文种。包括《总政机关办文工作实用手册》提到的命令、通知、报告等 12 种常用公文文种,也包括这个《手册》没提到的许多实用性文种,如讲话谈话类、司法文书类、商业合同类、白头纸类等。这类实用性极强的文种,是机关日常工作使用最多的文种,理应首先掌握。

二是新闻类由媒体刊登或播出的文种。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故事、综述、广播稿、解说词等,细分起来大小也有一、二十个品种。作为总政机关的干事,如果不明白“五个 W”是怎么回事,见到“本报讯”就发懵,也是很难胜任工作的,因为重要会议的召开、重大政策的出台、重点工作的部署和总结等,一般来说,都需要干事以新闻形式行文,通过媒体公开宣传,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和促进工作落实。所以说,这类文种也应掌握。

三是文学艺术类文种。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等,虽说这类文种专业性、艺术性、娱乐性很强,对作者的思想、经历、生活、语言、文字、艺术、美学等方面修养要求很高,机关使用的不那么经常,但也不能一点不会。比如,这些年我们搞片子、出光盘、编画册、印书籍,就需要撰写脚本、剧评、前言等文学色彩较浓的东西,如自己拿不下,请人代写,因为人家不懂你的专业,也未必能写好,这样的话,既不好跟领导交代,又会让人笑话。因此,如时间允许,学点文学基础知识,阅读和欣赏一些文学名著,打点文学修养的底子,练练文学的基本功,也是十分必要的。

(未完待续... ...)

来源:《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