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高士许由:辞尧禅让 后世誉为隐士鼻祖
导读:
许由避尧禅让,隐耕箕颖,洗耳颍水,死葬箕山之巅。许由一生不为名利,逊让为大。世称上古高士,隐士鼻祖,许氏始祖,后人敬仰,美名史册。
许由(约前2323~前2244),一作许繇,字道开,号武仲,尧时平民,乾隆《邱县志》载:许由故里在城北三十五里大省庄,村西有石碣,勒存寺中。旧志中并载有“暮云蓊郁许由里”诗句。许由兄弟七人,皆为清高隐士。许由自幼农田躬耕,不营世利,讲道义,守规矩,邪膳不食,邪席不坐。夏天树上筑巢而寝,冬天挖地窑居住。食山果、饮河水,且无怀器,手捧而饮。
尧帝86岁时(前2287),深感衰老,儿子丹朱不肖,不愿因爱子而误天下。听说许由清高大志,便派人求贤,欲禅让帝位。许由说:“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以求陶冶情操,非求禄位;纵情游闲,以求安然无惧,非贪天下”。尧得知许由不轻移其志,便登门拜访。许由仍推辞说:“我年纪大了,需求无多,还是当个臣民吧!”于是连夜逃往箕山颖水旁,农耕而食。
尧得知许由去处后,又派人请他做九州长。他听后更是烦恼,匆忙到颖水边掏水洗耳,遂隐居深山之中,终身不为名利,死后葬于箕山之巅。汉代后,以五岳配祀许由,世代供奉,太史公司马迁曾登临凭吊。《前汉书》列许由为仁人。《晋书》赞云:“昔许由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
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许由“以清节闻于尧。尧大其志,乃遣使以符玺禅为天子。于是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使者还,以状报尧,尧知由不可动,亦已矣。于是许由以使者言为不善,乃临河洗耳。樊坚见由方洗耳,问之:‘耳有何垢乎?’由曰:‘无垢,闻恶语耳。’坚曰:‘何等语者?’由曰;‘尧聘吾为天子。’坚曰:‘尊位何为恶之?’由曰:‘吾志在青云,何仍劣劣为九州伍长乎?’于是樊坚方且饮牛,闻其言而去,耻饮于下流。”皇甫谧《高士传·巢父》谓许由将尧禅位予己事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隐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出其膺而下之。由怅然不自得,乃过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高士传·许由》载:“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不欲闻之,洗其耳于颖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说法不一。一说巢父洗耳未见所据。谯周《古史考》谓巢父即许由,称“巢由洗耳”,“巢父洗耳”,或即因此。
许由听到尧的话后,逃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此时,他的隐士朋友巢父正好牵牛经过,闻听此事后,语带讥诮地说:“你如果一直居于深山,不与世人交往,又有谁会来打扰你呢?现在你这样做,只是故作清高,沽名钓誉罢了,我还怕这水被你污染,牛喝了会害病呢!”说完便牵着牛到上游饮水去了。
许由洗耳的故事能够被后世传诵,关键在于它反映了文人对政治的复杂情感——既希望得到权力的眷顾,又不愿意放弃独立的人格。同时,还表明了一种姿态,即使是被儒家看作黄金时代的尧舜治世,也不能羁绊文人高洁的心灵,更遑论其他时代了。因此,“许由洗耳”为各种艺术作品广泛引用,虽然表现手法各有不同,但都着重以“洗耳”表明文人的高洁和自爱。
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许由洗耳
《庄子》里也有对许由事迹的详细记载: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
“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逍遥游》)
尧已经将天下治理好了,四海之内都愿意臣服于他,可是,当他到了一座叫做藐姑射的山上和汾水的北面,(注:藐姑山,据说远在北海的山)见到了四位人物之后,他就对治天下索然无味了,只见他恍恍惚惚,若思若求,好像他根本不是一个天子一样。这四个人究竟是什么人呢?庄子借肩吾与连叔的对话,(注:肩吾,泰山神的名字。连叔,与孔子同时的楚国人,佯狂不仕,只专心于耕地种田)描绘出了这四个人的行状:
“他们的肌肤如冰雪一般晶莹,身体柔弱的样子像小孩儿,不食五谷,只靠吸风饮露就够了。他们出行的时候,承载了云气,驾御了飞龙,远游于四海之外。在他们的凝神之间,就可以使得万物不生病,五谷稔熟。天下大旱,金石都热成了流体,而他们也不会感到热;水涝的时候,天下都浸泡在水里了,他们连衣服都不会沾湿。”
怎么在凝神之间使得五谷稔熟的呢?在《应帝王》中,庄子这样描写道:
“至人用心像一面镜子那样,对待万物不有意送走,也不有意迎接,事情来了就及时反应,而不有心藏匿,所以,他能够掌握事物,却不会伤害事物。”
这四个人,据说就是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其中许由的老师为啮缺,啮缺的老师为王倪,王倪的老师为被衣。
尧既然对治天下没有了兴趣,他又将作何打算呢?尧找到许由,恭敬地对他说:
“日月都已经出来了,可是有人还不肯熄灭火把,要与日月比光辉,那不是难为了么!应时的雨已经降下来了,却有人还要继续灌溉,要与时雨比的灌溉作用,那不是太累了么!先生立为天下之主,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而我还要占据君主的位子,我自己看来做君主很不够格的。请接受天下吧!”
不料许由回答说:
“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可我还要代替您,那么我是为了名吗?‘名’只是‘实’的宾从,我是要为宾从吗?您没看见那种叫做鹪鹩的小鸟么,它看到满山的树林,恨不得把那里都造成自己的窝,结果也就是占据了一棵树的枝头而已;再看那鼹鼠,它口渴了,看到了河流,恨不得把那河水全都饮了进去,结果也才喝了一肚子水而已。回去吧,我的君主,天下对我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厨师虽然不肯做厨房的事情,负责祭祀的尸祝也不会越过樽、俎而代替厨师啊!”(注:樽,祭祀的酒器。俎,祭祀时盛牛羊肉的礼器。)
尧为何见到了王倪、许由、啮缺和被衣之后,对做君主没有了兴趣呢?大概是为他们超越世俗,过自在与自由的生活,也为他们可以做天下人所做不到的事情而感动,尧也想做他们一样的人。
可是当尧请求许由替代自己做君主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许由会拒绝。他本以为君主是世间最尊贵的位置,没有人不想做君主的;而自己作为君主却能主动让出位子给更贤能的人去做,许由又是最堪当这个位置的人。许由则完全不是在世俗的角度考虑问题,彼此没有谈出结果。但是,这场世间与超世间的对话,充满了智慧。一口气创造了三个典故:爝火与时雨,鹪鹩与鼹鼠,及越樽代庖。
尧的话很诚恳,他有自知之明,与贤明的许由相比,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尧的话也很谦卑,他是面对高尚的谦卑。
许由的话率直真实,既然不是为了名,那又何必去享受别人已经治理好的天下呢!既然天下并不需要人治理,那自己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还能有鹪鹩和鼹鼠那样贪念么!自然,许由把自己比作了尸祝,把尧比作了厨师,他也是清高的。
许由辞尧禅让、隐居箕山、颖水洗耳,其谦逊、高洁的隐士精神为世人敬仰,许由拒绝荣禄、谦让隐退的高风亮节的精神,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能忽视的闪光点。(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