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不知更几百年 方有此人物
善德人物榜 第146期“善德行者”:苏轼
上榜理由:
他是一代词圣,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也是平生奔走潦倒,一辈子没在政治上得意过的谪仕。在逆境中,他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以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生命智慧,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他就是苏轼,一位被王安石称赞为“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的善德行者。
善言慧语: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
行者小传: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祖籍河北栾城。他生于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卒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后,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善德故事:
●平和世界: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举入朝不久,因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便丁忧扶丧归里。他服满还朝时,王安石已开始实施变法。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所以很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此后,苏轼便被排挤出京,抱着为百姓开“平和世界”的报复,苏轼先后在杭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当然,因为他的这一报复,他不但一生遭贬,更曾因做诗寄志险些被杀;但即使如此,“平和世界”仍是他的为官镜鉴。
●苏堤前传: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第一次遭贬时,曾做过三年杭州通判。后来,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也以礼部郎中的身份被召还朝。回朝后,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回到了阔别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并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苏堤。
●海南文宗:绍圣四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一代词圣:如《卜算子》中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念奴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定风波》中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蝶恋花》中的“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西江月》中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等等,作为一代词圣,苏轼的二千七百多首传世诗词中,几乎篇篇都有名句!《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更是成为无人能超越的千古绝唱。
●佛寺趣事:苏轼被贬黄州,因得友人坡地耕种自足,遂自号“东坡居士”。在这一时期,苏轼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东坡一听,默然无语,自叹修养不及禅师,从此学业日精。
●美食大家: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善史氏曰:
“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李廌此评,已将苏轼“物我无尽”的超然之情概于一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