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与德山
善德观前矗立的善卷像
千里沅江从云贵高原奔泻而来,在她即将汇入洞庭之际放缓了脚步,长吁了一口气然后才蜿蜒地前行。此时,在她的南岸,一座山兀立在江边。山不高,海拔仅72米。但因它峭壁临江,加之山上林木蓊郁,在即将展开的洞庭湖平原上仍然是一山独秀。远远望去,这座山犹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闲坐在江边,静观春花秋月,凝视逝者如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陋室铭》的这句名言套用在这座山上则是:“山不在高,有德则名。”就是这么一座山,几千年来每一个中国人面对它都会心存敬意,高山仰止。它就是德山,一座举世公认的有德之山。
古刹乾明寺
德山能以德名之,是因为这山上曾经居住过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他的德行足以让尧帝拜他为师,舜帝愿意把帝位禅让于他。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远古圣贤——善卷。
善卷虽然离我们有五千年之遥,但他至今仍然是我们心中的一个真实存在。善卷不是神话人物,至今也没有被神化,早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有多处记载。
最早有《慎子· 逸文》载:“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
《庄子· 让王》载:“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庄子· 盗跖》也有载:“尧舜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已。”
《荀子· 成相》里也一段记载:“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还有《吕氏春秋· 慎大览 ·下贤》里有一段话:“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以上诸子尽管见仁见智,但从他们的文字里不难看出,善卷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善卷让王的故事也确凿无疑,他们试图回答的只是善卷为什么要让王。为什么让王那是他们各自的揣测,其实让王本身远比为什么让王重要。一个善卷让王的故事足可以感天动地。
屈原曾经行吟的枉水河畔
尧舜何许人也?尧舜可是我们中华民族远古的贤圣明君,是圣人的化身。一个能为尧帝师,一个能接舜帝位的人自身的德行、能力、智慧、威望是不言而喻的。不说在尧舜之上,至少不会逊色于尧舜。更可贵的是他婉拒了这份美差。要知道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为了这个大位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事可以说不胜枚举。善卷就这么平平静静的拒了,遁入德山过着一介布衣的日子。唯有大德之人方有如此大德之举。
善卷虽然不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第一或唯一让帝的人,但他至少也是我们至今知晓的为数不多的远古圣贤之一。他高举的“让”这面大旗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奠定了基础,注入了灵魂。人类历史不缺争抢,不缺屠杀与战争,缺的是“让”。唯有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高高举起“让”的旗帜。从善卷让王到孔融让梨,从让它三尺到如今的让座让位让道等都是一种至高的道德,都会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尊重。虽然“让”未能完全泯灭历史上屠杀与战争,但它至少在很多时候给了人类社会许多温暖与美好。
能与尧舜比肩的善卷应该是丰富的,他留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有一个让王的故事。有人说,儒家从他那里发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重义轻利的伟大人格理想;道家则从善卷弃天下犹弃敝屣,“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找到了道家遗世绝俗的独立品格。儒道两家都尊善卷为千古隐逸之宗也不无道理。
德山是有幸的。德山因了善卷老人而能在华夏万千河山中独以德而名。德山原本不叫德山,而叫“枉山”。隋代开皇年间曾在朗州任刺史的政治家樊子盖因崇尚善卷让帝位之“大德”,便在德山之上修建了纪念善卷的坛宇,并下令将枉山改名为“善德山”,意为“善卷大德之山”。后来人们渐次将“善德山”简称为“德山”。
同时,我们也要感谢德山,是德山帮我们记住了善卷这位老人。德山更名之后的历朝历代的许多名人政要途经德山都要登山祭拜,并留下不少的诗文,这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存。
常德经开区一景孤峰夕照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在常德生活了整整十年,他在善卷坛下写下了《善卷坛下作》:
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
道是自然贵,名是无穷寿。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道。
晚唐诗人蔡昆也在善卷坛写下了《善卷先生坛》:
几到坛边登阁望,因思遗迹咏今朝。
当时为有重华出,不是先生傲帝尧。
晚唐诗人虚中、齐已都在善卷坛边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他的《善卷祠记》里高度评价善卷:
“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无,苟得之以致君,得之以泽民,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
正史典籍资料不足的时候,民间记忆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善卷在常德有不少的民间传说。善卷如何教当地百姓凿井躬耕,如何规劝人们从善向德,甚至见到农人耕田鞭打黄牛时他都会上去规劝一番。这些故事有许多想像的成分,但也充分表达了当地人对善卷老人的敬爱之情。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以德山为中心百里左右范围内还有许多善卷的遗存。紧靠德山的一片平原叫善卷垸;往南百里许的安化有个地方叫善溪,据说也与善卷有关;溯沅水而上百里许的辰溪的二酉山上有善卷墓。从这些遗存似乎看到了善卷老人的活动空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真实存在。正如宋代唐绩《登孤峰》所写:
昨浮枉渚水,今上枉人山。
想象云深处,先生独往还。
毛泽东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的自注中提到一首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德山有德那是因为有善卷,德山有德那是因为善卷还在,善卷还活在民间,活在我们的心里。(摄影:文斌)
[责任编辑: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