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世间万物 皆因相依相待而存续
善德人物榜 第166期“善德行者”:惠施
上榜理由:
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曾提出了很多看似悖论的哲学命题,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他是战国时代“名辩”思潮中的思想巨子,成语“学富五车”就是由其而得。他更是一位智慧非常高深的人,因才学出众而在当时各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就是惠施,一位“因其死而使庄子二十年不言”的善德行者。
善言慧语: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
行者小传:
惠施即惠子,公元前390年生,公元前317年卒,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合同异”派代表人物。曾担任魏国宰相长达十二年,主张合纵抗秦,尊齐为王,停止战争。惠施和庄子是至交,经常一起辩论,可谓棋逢对手。在哲学上,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而言的,具有相互的辩证思想。《庄子·艺文志》著录《惠子》一篇,已佚。其言行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诸书中。
善德故事:
●濠梁之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跃出说:“鲦鱼悠然自得,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不知道鱼之乐,变可知之。”庄子说:“请循其本。先生问我如何知鱼之乐,是知我已明鱼之乐而问。我所以知鱼之乐,是站在濠水桥上,高瞻而得也。“
●落水之对:魏国的宰相死了,魏王急召惠子去做宰相。惠子接到诏令,立即起身,过河时,一失脚跌落水中;由于水性不好,眼看就要沉入水底时被船家从水中救起,才保住性命。船家问惠子:“既然你不会水,为什么不等船来呢?”惠子回答说:“时间紧迫,我等不及。”船家又问:“什么事这么急,让你连安全也来不及考虑呀?”惠子说:“我要去做魏国的宰相。”船家瞧瞧他落汤鸡似的失魂落魄的样子,耻笑道:“像你这样连凫水都不会的人,还能去做宰相吗?真是太可笑了。”惠子说:“要说划船、凫水,我当然比不上你;可是要论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你同我比起来,大概只能算个连眼睛都没睁开的小狗。凫水能与治国相提并论吗?”一番话,说得船家目瞪口呆。
●自知之明:庄子作《逍遥游》后,惠子对庄子说:“你总是这么海阔天空地穷扯,其实很多东西是大而无用的。魏王曾给我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长出了葫芦。葫芦大着呢,可以装下五石重的东西。可是用它装水,我提不动;把它剖开了盛水吧,这个瓢又大又平,怎么盛水啊?没办法。我只好把砸碎了。你说又能怎样呢?”听了惠子一番“葫芦”论,庄子知道是冲着《逍遥游》来的,于是特意叹了口气:“你啊,不善于大作为呵。既然有那么大的葫芦,它的浮力一定不小,你何不挎上它,当成船,它可以带着你飘流江湖,何其优哉也。”末了,还不忘捎上一句:“你只有蓬实一样卑小的胸怀,迂腐狭隘呵。”惠子听后,指了指自己,说:“我有自知之明。”说完,大笑而去。
●劝诫田需:田需得到魏王宠幸,惠子对田需说:“您一定要好好对待大王身边的人呀。您看那杨树,横着种能活,倒着种能活,折断了种也能活。然而让十个人来种树,一个人来拔它,那么就没有一棵活树了。以十人之众去栽种容易成活的东西,却敌不过一个人的毁坏,这是为什么呢?栽种困难而毁掉容易。如今您虽然在魏王面前取得了信任,可是想排挤你的人太多了,将来您必然要遇到危险。”
●学富五车:有一个门客嫉妒惠子能言善辩,就对梁王说:“惠子说话擅长打比方,如果他说话不用比方,他就不能说话了。”梁王也希望惠子说话直截了当,于是第二天见惠子时就要求他说话不要再打比喻了。惠子听完回道:“如果有一个不知道弹是什么东西的人在这里问,弹的形状像什么?您说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他明白吗?”梁王说:“不明白。”惠子接着说:“如果我说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能听明白吗?”梁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此为言谈之本,然否?”梁王说:“善!”
●庄惠之交:惠子可以说是庄子一生相伴的朋友和论争的对手,而且,这个对手是一个以善辩为名的高手。且学富五车,不虑而对,说而不休,犹以为寡。惠子死后,庄子便把自己的眼睛紧紧闭上,不观左右事,不讲前后语,而且将这种活法坚持了20多年。对于这一做法,庄子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意思是说,自从惠子死后,我就没有可辩论的对手了,我也就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庄子之言,也让人深明:真正的高人朋友,得之,可排冰吐华;失之,则当春凋悴。故,择友不可不慎。
善史氏曰:
世间万物,皆因相依相待而存续。惠子去,庄子深瞑不言20年,让人深明:朋友,不在一时吃喝玩乐,而在久久两相关切。这样的朋友,平时,能共道德;缓急,可共患难。论而争,是为进,让思想碰出火花;定为一,是为成,让行为服从真理指向。这样的朋友,即便不在同处,照样可声同相应;哪怕从未谋面,同样可德合相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