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魅力!三次倾家荡产后又东山再起
善德人物榜 第199期“善德行者”:范蠡
上榜理由:
无论从政、治国、经商,他都是成功者。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有人认为:他为人倜傥,不拘小节,所作所为,往往出人意表;为人,即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有道家顺应自然大道的豁达人生观,所以,他无论是在从政还是经商中都保持了心态的平和、淡定。他就是河南南阳人范蠡,一位“富好行其德”的善德行者。
善言慧语: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大丈夫有毕生之忧,无一时之患,情如流水,逝去难归。大丈夫何必自取哀愁!
行者小传:
范蠡,字少伯,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48年,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传说他曾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生平著有《范蠡》二篇,今佚。
善德故事:
●掩才隐志: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于是,为了掩才隐志,他开始在行为举止上放荡不羁;这一时期,《越绝书》里说他:“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说他:“佯狂倜傥负俗(假装疯癫,很洒脱,与一般人的行为不一样)”。只到时任宛县县令文种两次登门拜请,他才一收疯态,出山辅越伐吴。
●功成归隐: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越王封赏百官,范蠡因功被封为“上将军”,官位在勾践之下、百官之上。政治生涯达到巅峰时,但他不是贪恋权柄,而是主动请辞。勾践许诺与他“划界分国”,甚至用其家人的性命相威胁,亦不为所动,携妻儿悄然离去。临行前,他致书文种,直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厉害,劝文种早作打算。然而,文种自恃功高,贪恋权位,不听劝告,最终招致无故被杀,并且连累了家人。
●迁徙定陶:离开越国后,范蠡化名“鸱夷子皮”,在齐国种田经商,几年下来成了千万富翁。平日里,他接济乡邻,善名远播。百姓联名上书齐王,恳请拜其为相,导引民风,振兴国家。齐王请他出任相国,范蠡推脱不过,勉强做了三年,再次辞职,并将财产全都分给好友乡民。而后定居定陶,自号陶朱公,继续种田经商,很快又“富可敌国”。活近百岁,无疾而终。
●财运唯德:小财靠智,大财靠德。范蠡一生坚持以行富民,为帮助百姓发家致富,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生财之道。曾经为了指导百姓养鱼,他专门写作了《养鱼经》,并亲自示范教导百姓因地制宜的凿池养鱼。鲁国有个贫寒书生叫猗顿,“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史记集解》引《孔丛子》),饥寒交迫。他听说范蠡致富有术,便来求教致富的方法。范蠡教他牲畜之道,并指点猗顿到西河经营;十年之后,猗顿成为了与范蠡齐名的巨富。当时有人问他:“你不担心别人富后与你争利吗?”他说:“与浮利相比,我更喜见均富”。
●范蠡救子:范蠡次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说:“杀人偿命,该是如此,但我的儿子不该死于大庭广众之下。”于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视,并带上一牛车的黄金。可是长子坚持要替少子去,并以自杀相威胁。没办法,范蠡只好同意。过了一段时间,长子带着次子的死讯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独笑说:“我早就知道次子会被杀,不是长子不爱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易弃财。我先前决定派少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无足悲哀。”
●富行其德:据《史记》记载,范蠡一生曾三次散尽家财,又东山再起。第一次是在戮力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他名利齐聚,却乘舟远隐,一去不返。第二次是在齐国“家至千金,官至卿相”后,他将家财尽数分给乡邻,再次隐去。第三次是在定陶经商,家资巨富后,范蠡感觉自己年纪已大,最后跟家人一起把家产又一次散发穷人。对范蠡“三散家财”之举,司马迁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说:“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利。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也正因为他“富行其德”,后人才把他尊为财神。
善史氏曰:
观德于忍!落魄人逢绝境后,仍能奋发图强、计利天下,努力后必有其成。
观福于量!得志者处如意中,唯有不贪欢喜、舍富修仁,功与名才能长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