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逆水行舟成药圣 穷搜博采几人同
善德人物榜第209期上榜人物:李时珍
上榜理由:
有些人,似乎经不起任何的挫折与痛苦。一次失败,一个责难,一度失意……都会令他们胆怯、悲哀、绝望,甚至轻生。在他们眼中,生命十分脆弱!于是,随波逐流便成了他的生存常态。可在明代中国,却有一位医者用一生的逆水行舟,以一部至今仍造福人类的医药学巨著让后人知道,信念不倒,往往又可获得“新生”。他就是湖北蕲春人李时珍,一位被后人尊为药圣、让生命显出辉煌的明代中国人。
善言慧语: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极。
行者小传:
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自1565年起,他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刊印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善德故事:
●随父学医:李时珍规范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他23岁正式随其父学医,因为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尽管他学医的年龄有些大,但丝毫不影响他的学习成绩,几年后,他的高超医术和医名就传遍了乡里。
●辞官还乡: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当时的太医院是个衙门,官腔十足,李时珍人微言轻,根本没人把他当回事,所以一年后,李时珍便找了个借口辞官回乡创立了东璧堂,开始坐堂行医。进入太医院的经历,并没有使李时珍感到快乐,李时珍的儿子为李时珍立碑的时候,对这段往事只字未提,由此看来,李时珍本人和李时珍的后代都没有把这一年的太医院经历视为骄傲。
●潜心著述: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时,李时珍已逝世三年。
●以身试药:为了保证入编药物的准确性,李时珍对所有收编入《本草纲目》的药物都要以身试药。以曼陀罗花为例,由于方言、记载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李时珍之前,中医药界已经不知道曼陀罗花到底是哪种植物了,直到李时珍到武当山访问药农,才重新判定了这味重要的药物。李时珍在当地了解到,武当山有一种叫做风茄儿的药就是曼陀罗花,为了判明曼陀罗花究竟有没有传说中的功能,李时珍拿自己的身体做了试验。传说中描写曼陀罗花,“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意思是能使人产生幻象,神乎其神。而李时珍试验的结果是“予尝试者,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
●朴素本色:据康熙《蕲州志》载:李时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生保持着“生平多阴行善,不令人知”;“孝友、豁达,饶隐德”等十分接地气的平民本色和亲民性格。只要有病人求治于他,他便不惜路途远近,“千里就医于门,立活不取值”。此外,他还能虚心向民间老百姓学习和向一切内行者请教,以获知书本上不可能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他通过访问矿工,懂得煤气可以使人中毒;通过访问老农,得之芸苔即油菜;通过请教山人、皮工,方知五倍子并非果实,而是一种虫子窠;通过访问猎人,知道虎心有补心之功能;如此等等。试想李时珍如果没有平民亲民的朴素本色,是不可能从矿工、老农、山人、皮工、猎人等处获得这些真知灼见的!
●逆水行舟:李时珍一生克服了许多今人不可想象的困难。一是身体体弱多病的先天不足。李时珍求序于王世贞时自云:“幼多羸疾,质成钝椎”,说明李时珍幼年时期体质差,发育不良。二是李时珍三次乡试落第的精神打击。虽然李时珍14岁时,轻轻松松考中秀才,即“补诸生”,但其后的一连三次乡试均名落孙山。三是家境一直不好,直到李时珍的四个儿子均长大成人并学有所成,才略有好转。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而著成《本草纲目》。在李时珍编撰的三十年过程中,李时珍经历了许多常人不可思议的曲折和艰辛,但他始终矢志不渝,从未在困难面前低头。
善史氏曰:
踏破云山,遍尝百草,著华集为格物之通典。
情锁猿鹤,摇橹孤舟,留行迹成性理之精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