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语丨最难弃者,不过一点痴念而已!
2017年12月4日上午,那位因一首《乡愁》而让无数人感泣、“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诗人余光中,在台湾病逝了。离世前不久,他还为课本的文白(指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呼吁:“如果把文言文抛掉不用,我们就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
回望余先生生平,祖籍福建,生在江苏,青年赴台,而后留美,晚年大学任教,后又回到了暌违多年的祖国大陆,作了一首感人至深的《乡愁》,道出了无数华夏儿女的情愫;及至暮岁,身躯愈形孱弱,但念家爱国之情,仍促使老先生执笔不辍。可鉴,愿将毕生气力投注于家国;这一点,他一生未变。
但从作品风格看,余光中又是多变的。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创作,共出版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集约40余种,文风趋向、迥然不同。他早期的作品中有十分明显的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行文样式也极不统一;至20世纪80年代后,他的作品和文风又明显的从西方回归到了东方;那篇半文半白写就,以中国古典诗词为灵感,将思乡之情融会其中的《听听那冷雨》就是其趣向变化的标志。
去本还原,其实他的一切更变,都源于对家国未来的责任感。比如他写白话文,却提倡“除去了古板和孤僻”的新文言;比如他反对律诗,却鼓励年青人从古诗中学习对仗、隽永和韵律、雅言;再比如他主张学习西式的一些作法,却一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华。
春秋无迹,风月无痕。人生谢幕后,重看余光中先生的变与不变;有人说,他的笔尖所染,最难弃者,不过一点痴念而已!但,正是因为他比别人多了这一点家国痴念,并写成了文章;所以,他才会生时被世人传唱,死后引万众齐悲。(图源网络)
(来源:中华善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