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的来历,你真明白吗?丨《小张说管仲》专栏之四
鲍鱼,为什么叫鲍鱼?
说起鲍鱼一词的来历,还得从管仲的童年和他的挚友,春秋大贤鲍叔牙讲起。
管仲小时候,家境一直很穷困,所以,虽存大志,却并无才名。相反的,鲍叔牙因为家境富足,人也聪慧,所以,小小年纪,就已名满桑梓。
按发展常理,身份相差悬殊的他们,以后的人生是不会有太多交集的,但唯有微处彰慧眼,时逢落魄见知音。因为鲍叔牙的一次俯身相就,管仲的一次倾吐衷肠,志趣相投的他们,立下了一个宏愿……
开始时,他们俩一块做生意,鲍叔牙出钱,管仲出力。他们赚了些钱,分账时鲍叔牙让管仲拿大份,自己拿小份,管仲虽有推让,最终还是拿了大份。后来,他们的生意失败了,很多人议论说,生意失败的原因是管仲贪财、不义,鲍叔牙听说后,就对大家解释说:管仲家里贫困,多分给他钱,是为了更好地解除他的后顾之忧,我心甘情愿。你们不知道内情,不要妄论是非!
后来,他们俩一起去当兵。每次开战,管仲总是躲在军队的末尾,每当战败,管仲总是第一个逃跑。战友笑话管仲是懦夫,认为管仲太油滑,把管仲驱赶出了队伍。这时,鲍叔牙又一次站出来,为管仲辩解:拿栋梁之材当烧火棍用,让千里马去拉磨,不批判领导任用无方,却埋怨栋梁是蠢材、千里马是废物,这是没有道理的!况且,管仲家里还有老母亲要奉养,有大事业要完成,怎么能让宰相之才去为实现一个兵的价值而死呢?
再后来,管仲周游列国时,曾在三个国家做官,却三次遭到辞退,甚至被驱赶出境。回到老家后,很多人都认为管仲没有才能,是个废物。只有鲍叔牙相信他是珠玉暂时遭泥封,并安慰管仲说:姜子牙一生走背字,八十岁才遇到明主,一遇风云便化龙。天下之大,总有识宝之人。
就这样,在不断的失败、再失败,不断的被轻视、被厌弃、被否定中,管仲活到了四十岁。这时,他辅佐的齐国太子被杀了,他的同僚召忽(人名)殉节死了,临死前对管仲说:仗剑一死,做个忠臣易;忍辱偷生,匡扶天下难。人间需要忠臣,更需要贤臣。我现在择易而从,难为你了!
在鲍叔牙的极力举荐下,管仲从阶下囚,一夜之间当上了齐国宰相。天下百姓都厌弃他,认为管仲没有气节、不忠不义,面对如潮涌动的耻笑与蔑视,鲍叔牙又一次挺身而出,劝管仲道:做大事者,不受小节之拘;怀天下者,不需他人谅解。不过,我相信你,我理解你为什么甘受此辱。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管仲晚年论起与鲍叔牙的友谊,常如是说。
古人讲四十不惑,说的是人活到四十岁时,经过前半生的磨练,心与智锋芒渐息,少了浮躁与轻狂,不会再做特别出格的事,故也不会再生迷茫与俗疑。半生流离、处处碰壁的管仲,成为宰相那年正好四十岁,正是收敛、稳重的年纪;但他出仕治国后,却很快就干了一件看似非常出格的事——用政令的手段,让国民从海中打捞盾鱼,送到鲍书牙家,供其享用,只因为鲍叔牙爱吃盾鱼。盾鱼在当时的齐国非常珍贵且稀少,所以,因为管仲的政令,“鲍叔牙爱吃盾鱼”的事很快就传遍了民间。也从那时起,盾鱼便有了一个新名字,鲍氏鱼、鲍鱼。
管仲谢知音,盾鱼始姓鲍。这是一段在民间广泛流传,却未曾见诸正史的故事;这也是诠释管鲍之交,最具代表的事例。只不过,事情的动因,绝不是以权谋私这么简单!
之所以管仲一上台就这么大张旗鼓的答谢知音好友,其实是他的一种治世策略。当时的齐国积乱积贫,民心、士心、君心都处于风声鹤唳的状态。管仲通过为恩人征盾鱼这一看似反常的举动,不但会聚焦国人目光,消减舆情魇气,还会于无形中让百姓感觉到执政者的人情味,从人性、功利的角度唤醒更多人,交有情有义之友,起建功立业之念。
其实,鲍叔牙是一个品性非常高洁的人,他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正史记载,鲍叔牙不但不屑与失德人为伍,对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更是深恶痛绝,有察必举!(这也是为什么管仲至死不推荐鲍叔牙当宰相的原因,具体后续细谈。)他之所以不惜名节地配合管仲,上演爱吃盾鱼的戏,是因为他了解管仲,他知道:洁身自守,难以立事;舍身失节,难以立名。为了齐国的大治,不与鹰犬同流合污的管仲,宁可被世人误解为奸臣、贪官,也不公开解释一句……(系列文章《小张说管仲》之四 来源:中华善德网)
下期提要:
姜小白、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在一起喝酒,酒过三分微醉后,茶至三分微熏时,已是齐国国王的姜小白突然问鲍叔牙:你为什么不敬我酒?
看着洋洋自得的姜小白、不发一言的管仲、频频敬酒的宁戚,鲍叔牙忽然端起了酒杯,朗声说道:希望已是国君的您,别忘记在莒国的逃亡的时候!希望已是宰相的夷吾(管仲的字),别忘了在鲁国当囚徒的时候!希望已经是农业部长的宁大夫,别忘了在街边喂牛的时候!总之一句话,你们别得志便猖狂!
……
一切放不下,看不开,都是因为没看明白或没有能力。当你真正看明白了、有能力了,便会装得下一切,容得下所有,少了千般喧闹,不惹万种沧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