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救孤竹给人什么启示丨《小张说管仲》专栏之二十
齐王姜小白登基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北方的山戎入侵孤竹国。作为诸侯霸主,姜小白带着宰相管仲和贵族隰(xí)朋去救孤竹。他们春天带兵去,得胜后,于当年秋天班师回齐。那时,北方的秋冬季节风狂霾大,百姓只知有雾,不知是霾,齐国军马走着走着就迷了路。这时,管仲说:万物皆可以为师,不可轻贱微末。老马恋家,认识回齐的路,我们可以让它带路。
于是,士兵解开了几匹老马的缰绳,老马在前面走,将士紧随其后,很快就找到了返回齐国的大道。从那时起,中华多了一个成语——老马识途。
齐国军队在班师途中,走到了一个山里,好几天找不到水源,一时军心大乱。古今行军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到一处,安营时必会先派士兵找水井,找到水井后就要时刻有军士看守,直到拔营起寨才会弃守。这样做,一是为了保证军队给养,二是防止坏人在水源下毒。这时,隰朋说:管子说过,万物皆可以为师,不可轻贱微末。蚂蚁冬天会在向阳的山坡筑巢,夏天则筑巢于山坡的阴面,深知阴阳表里,亦是无水不活之虫,顺着蚂蚁窝往下挖吧,准能掘到水。
于是,士兵们开始遍山寻蚁窝,分头掘井,不久就获得了足够全军饮用的水源。从那时起,中华又多了一个成语——蚁穴知泉。
齐师伐孤竹这件事在《管子》《春秋》和《国语·齐语》中都有所提及,讲述最详细的是战国时期的韩非。韩非虽然将商鞅之“法”、申不害之“术”和慎到之“势”集于一身,是百家思想的终结者,但他口吃,不善于表达,行事又特立独行,所以言行至死不为人所重,直到他死后,秦王才见到他著的《孤愤》《五蠹》,感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世人才知道韩非子是一代大师。也才知道,韩非当年看到祖国(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韩王不但不采纳,还奚落他“不敬”“自命”。救国无门、百般无奈中,他才退而著书,在孤愤台上写成了这篇《说林·上》。更才知道,韩非在文末叹息的那句“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是在借老马识途与蚁穴知泉说明,管仲作为宰相、隰朋作为贵族,这样高贵的人,处于胜时尚知道要虚心向老马和蚂蚁学习。韩国君臣面对颓势,行事仍不知尊重卑微,独断专行,实在是浅薄又不自知。
韩非记载齐师伐孤竹之事,如果不计标点,原文只有115字。如果当作寓言故事讲,以上解读应该足够了。但行笔至此,作为解读管仲的文字,笔者还想说清三件事。
一、孤竹国被外族侵略,为什么齐国去救?
孤竹国虽然是小国,但却出了伯夷、叔齐两位圣贤,发生过兄弟间推位让国这样的仁德事,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支脉,炎黄子孙人人有保护之义务。当时的齐国已经打出了尊王攘夷旗号,且已经称霸多年,又是诸侯国中最强盛的,于公于道,都该出马。当然,这次救孤竹,齐国也得到了好处。因为孤竹国是燕国抵御戎狄的前哨,救了孤竹等于救了燕国,所以齐军班师回齐时,燕王八百里相送,一直把姜小白君臣送到了齐国境内。姜小白听从管仲建议,借机对燕王说:“不是周天子,诸侯之间相送不能出国境。我们不能做这种违背君臣大礼的事情!就把你送我来的这条大道割让给燕国吧。”诸侯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姜小白是真心尊王攘夷,开始真心拥护齐国。
二、劳师远征,又不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军费从哪出?
答案在《管子·山权术》的结尾,“库藏龟宝”篇中。公元前668年,齐国国都城北有个人,在掘地时挖出了一只乌龟,一时间人心惶惶,认为齐国将有“污秽”降临。面对内心亦十分恐慌的姜小白,管仲说:“这是库藏龟宝,是东海海神的后代,能降福于人,相当于百里之地。请您下令以隆重的仪式,把它接回王宫水池,再赏赐给挖龟人一笔钱。”于是,天下都传扬“齐王得了库藏龟宝!”四年后,齐国要远征孤竹,齐国有一个丁姓财主,家里藏的粮食足够齐国军队五个月吃用;于是,齐国便以库藏龟宝为抵押,借走了丁家的所有粮食。战争结束后,齐军获得了孤竹、燕国和戎狄的翻倍军费赔偿,拿出一部分赔款赎回了库藏龟宝。姜小白说:“库藏龟宝没什么用,就留在丁家吧,钱也别还他们了,我们用这笔钱建设国家不更好!”管仲说:“善治天下的人,要掌握粮食、钱币这两大投机物以外的东西;既然做万乘之国,就要有价值万金的库藏龟宝。不然,当国家借贷或奸商哄抬物价,搞得民不聊生时,我们怎么发号施令?用什么乘时调节?”
三、隰朋既然是齐国贵族,为什么要随军远征?
因为隰朋不但是齐国贵族,还是当时齐国的大行(外交部长)。在周室衰微,天下纷乱的那个年代,齐国要称霸于诸侯,除了靠强盛的国力撑起“尊王攘夷”之重任,外交,尤其是与军事同期的外交工作,对齐国赢得周天子及诸侯的依赖,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一层原因就是,隰朋是管仲内心暗定的齐国宰相继任者,大事相随,便于考察历练。管仲在曾病重时推荐隰朋为继齐国宰相,并对姜小白说:“隰朋不以善胜人,而能以善养人;有远见实才又虚怀若谷,救人而不使人觉、报国而不失齐家,大仁也哉!”(系列文章《小张说管仲》之二十 来源:中华善德网)
下期提要: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这是《易经·讼卦》的第二爻,爻辞中的逋(bu)作隐藏讲,眚(sheng)作灾难讲,全句字面意思是说:输掉了诉讼不要争辩,要隐居到三百户人口的地方静念悔过。天下的好人是多的,与善者为伍,灾难自消。
有学者考证,《易经·讼卦》中的这句爻辞,实际讲的是“管仲义夺伯氏邑”的故事。孔子曾在《论语·宪问》中提及此事,并夸赞管仲说:“他是人才。剥夺了伯氏骈(pián)邑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到死都没有怨恨的话。”(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