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的管仲丨《小张说管仲》专栏之二一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这是《易经·讼卦》的第二爻,爻辞中的逋(bu)作隐藏讲,眚(sheng)作灾难讲,全句字面意思是说:输掉了诉讼不要争辩,要隐居到三百户人口的地方静念悔过。天下的好人是多的,与善者为伍,灾难自消。
有学者考证,《易经·讼卦》中的这句爻辞,实际讲的是“管仲义夺伯氏邑”的故事。孔子曾在《论语·宪问》中提及此事,并夸赞管仲说:“他是人才。剥夺了伯氏骈(pián)邑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到死都没有怨恨的话。”(原文: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伯氏的真名叫伯偃,又名东郭偃,是齐桓公的大儿子,属于齐国贵族。他人品很好,就是识人不明。他在骈邑(今山东临朐)有一大片封地,人口约三百户,一千多人。虽然伯偃有对这片土地征税、征兵等权利,但他作为贵族,不可能亲自实施管理,所以便把骈邑的治理权下放给了家臣覃禾。
覃禾这个人原是谭国(山东境内的一个小诸侯国)公族,谭国被灭后,很多公族为避祸而将谭字去言,易为覃姓(见《万姓统谱》),覃禾也是其中之一。他改名覃禾后,投靠到了伯偃手下。他虽然是个没气节、狠毒又贪得无厌的家伙,但非常善于伪装,人前台上总是表现出一派谦和虔恭的样子,加之做事干练,善于哄骗主上欢心,所以很快就从普通跟班,晋升成为了家臣。再后来,覃禾又设法排挤掉了替伯偃治理骈邑的人,成功当上了他窥探已久的骈邑实际掌管者。
俗话说:“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普通人如果交友不慎,会引祸上身;身居高位者如果用人不明,把生杀予取的权柄交给小人,那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覃禾上任一年后,原本人人安居乐业,家家丰衣足食的骈邑迅速萧条,邑内的很多人甚至已经沦落到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地步。面对百姓的怨声载道,这时覃禾变得更加狰狞!他一边封锁道路,不让百姓外逃告状,一边继续搜刮民脂民膏,毫无畏惧。这时的他完全可以冠以《红楼梦》里的那句话——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骈邑中的贤德之士实在看不过去,偷偷搜集了覃禾上任一年来的种种罪行证据,决定找伯偃去揭发他的伪君子嘴脸。覃禾提前获知了这个消息后,竟派人把告发他的人拘禁了起来。意识到自己官位不稳的他,还借机授意几个谄媚者联名上书伯偃,谎说骈邑在覃禾的治理下物阜民丰,已成为齐国首邑。
百姓的揭发信最终还是落到了伯偃手上,听闻覃禾的种种倒行逆施,伯偃心生怀疑,便派人去调查。但是,这时伯偃身边的人已经尽数被覃禾收买,所以调查的结果自然是“属于刁民诽谤”。
后来,对调查结果仍半信半疑的伯偃找到了覃禾,说:有人说你横行霸道,我不信。
覃禾虽是坏人,但很聪明。一听这话,心中一惊,但他马上装出一副受委屈、被冤枉的样子,一改平日的卑谦、温和,歇斯底里地回答道:做管理肯定会得罪人!如果我真的胡作非为,骈邑会成为齐国首邑吗?树大招风,在您的信任和支持下,现在工作有了点成绩,就遭人诽谤。为了挽回您的名誉,要不您撤了我的官吧。
从那以后,伯偃不但更加信任覃禾,甚至会在人前极力维护覃禾,说他是治世良才,说他忠心为民。覃禾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百姓开始觉得覃禾和伯偃是蛇鼠一窝。
忍无可忍的骈邑百姓,在覃禾疏于防范的时候跑到了齐国国都,找到了宰相管仲,痛诉了覃禾的恶行和伯偃的冷漠。管仲说:断人的善恶功过,一要看他做的事情,二要看他做的原因,三要看他做的目的。给我一点时间,我一定给你们一个结果。
管仲接状后不久就亲自去了骈邑,游走于各个集市,探听覃禾的情况。覃禾知道管仲来到,一改往日的趾高气扬,又是派人向所有百姓送礼致歉,又是向管仲送厚礼求情,但这时做什么都晚了。
七天后,管仲在骈邑最大的集市召开大会,会上严厉评训了伯偃任用奸小,悖逆民生的错误,更当场把覃禾斩首示众。骈邑的三百户人家先是额手相庆,继而纷纷表示不愿再做伯偃的封民,甚至要求处罚伯偃。管仲这时登台高呼:敬人不可卑尽,卑则失我。责人不可苛尽,苛则远众。
最后,管仲剥夺了伯偃对骈邑的封号,将骈邑三百户人家收归了国有。伯偃经过此事,深知自己看错了人,更贻害了人,所以被剥夺封邑后,虽然靠吃粗粮渡余生,但直到他老年,牙齿都脱落掉,任吃粗粮咯得牙床疼,他仍对管仲没有一句怨言。
这就是“管仲义夺伯氏邑”的故事,也是成语“没齿无怨”的来源。后世人提起这个典故时,最常说的往往是伯偃的识人不明、覃禾的刁滑奸诈、管仲的为民作主。可管仲事后却说“惟有道者,能备患於未形也,故祸不萌。”这句话的指向很明确,他歌颂的是“骈邑三百户”百姓的敢言精神!
很多时候,当遇到恶势力,或施压者是“贵族”时,很多自视聪明的人多用“自有人管”“不了了之”等无上法来处理。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把错误放大,把灾难放大,结果既害人又害已。如果人人都有“骈邑三百户”百姓的敢言精神,能将燎原之火,熄于星星之际,个人也好,家国也罢,怎么会祸恼徒招!(系列文章《小张说管仲》之二一 来源:中华善德网)
下期提要:
俗话说,两敌相遇,勇者胜;两勇相遇,智者胜;两智相遇,情着胜;两情相遇,仁者胜;两仁相遇,天下胜。
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天无常势,地无常法。事物都有两面性,笑到最后与功败垂成,背后成因是不断变化且多元的。若仅以“道理”论结果,具体到操作层面,这个理由显然单薄。以桓管五杰(辅助齐桓公治齐称霸的五个人,分别是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鲍叔牙)为例,就对齐国的贡献来看,他们每一个人的功劳都不比管仲差,但为什么管仲死后,没有一个能胜任宰相之职,建立像管仲那样的事业呢?
齐桓公姜小白晚年,有一次管仲病重了,他去探病时也曾就管仲的接班人问题,发生过类似问答。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