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了清”了什么“世象”?丨《小张说管仲》专栏之三十六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曾称自己“卑而不可胜”,于是,世人常借此言引以自喻,曰:有一种人“卑而不可胜”。然而,“卑而不可胜”的上一句是什么,您知道吗?
“卑而不可胜”上一句是“高而不崩”。此语出自《管子·侈靡》,原句为“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胜。”意即:明白天地运行规律的人,身居高位也不会众叛亲离;看透人性本质区别的人,身份卑贱也不会被人战胜。
那么,试问:天地的运行规律是什么?人性的本质和区别又是什么呢?“高而不崩,卑而不可胜”的人,应该什么样呢?
管子说,“天地”有“存而不显,恒常运动且能化故从新”的规律。“人性”有“人性本恶,天命归善;人无至性,因物而迁”的特征。“高而不崩,卑而不可胜”的人能用最真诚的行为让人产生信任,能用最朴实的语言与人产生交集。他们动念做事都有一定的操守,不会用花招掩盖真情,不会根据多少、成败、贵贱等看人、断事;而在平常素日,他则好像一堵高墙,不管是谁,在与他们相处时,立身行事都会自然而然地均平正直。
举例来说,比如以“刚而偏”(刚正但不守规矩)而名世的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人生就可以用“高而不崩,卑而不可胜”来形容。
据《宋史》记载,杨万里做奉新(今江西省奉新县)知县时,正赶上天下大旱,百姓收成不好,无粮交税,这本是地方官员要考虑的事,可很多暴虐庸官却让农民自己去想办法。农民想不出办法,交不上钱粮,这些官员就上纲上线,把不交税的百姓定为暴民、刁民,关进牢笼,不给牢饭,饿死拉倒。杨万里上任后,奉新县的大牢里已经关满了这样的“暴民和刁民”,面对百姓遭受这样的无妄之苦,他立刻下令释放了所有“暴民和刁民”,并给每户发了一张“可以延期交税”的凭劵,严禁手下再抓捕和拷打交不起税的百姓。杨万里此举,让奉新父老深受感动!为了不让好官受牵连,通过当地富户捐献,农民东借西凑,不出一个月,当地所欠钱粮税款便全部缴清了。
“尊上而不媚上者,上喜;使下而不欺下者,下亲。”杨万里处理此事得当,结果自然是上喜而下亲;所以,当时的右丞相虞允文知道此事后,很快就把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调到了京城,拜为了国子监博士。
国子监博士是个闲差,平常就是给学生上课,待遇也不错,本来杨万里可以在这个岗位上过得很潇洒自在,可“心为天下计”的他只在京城待了三年,就因上奏折说皇帝身边有一个太监象赵高,皇帝认为他在讽刺自己是昏聩亡国的秦二世,于是以“再历练历练,经经风雨”为名,把杨万里赶出了京城。
再后来,为政有道,治世有策的杨万里因为地方上的政绩优秀,他再次被召回了京城。这时,在朝中当权的人想笼络他做羽翼,于是便借修筑园林为名,托人请杨万里为之写一篇《记》,暗许《记》写成后,让他做高位。他听完大恼,对来人说:“官可以抛弃,记却不可写。”这件事后没多久,看到皇帝对自己心怀不满,深感自己报国之志不能如愿,他便自己弹劾自己,以“失职”之过请求辞职,史称他此后“自此幽屏,便与世绝”。
六十五岁辞官的杨万里,在家乡倾心写诗,游山玩水,活得更加洒脱。这时的他虽然官场失势,但因为身心不减清风正气,亦无人能害他。至七十九岁在家中病逝,这期间,虽然皇帝曾数次召他入朝复官,但“了清世象”他这时已不再理会,总是以“病”相辞,皇帝也拿他没办法。
杨万里在人生最后“了清”了什么“世象”呢?
答案有二。
一是,他在晚年曾引以自铭的《管子》中的一句话“利不可法,故民流;神不可法,故事之。”(获取好处的方法是不能仿效的,所以很多人随波逐流。自身的个性是不能随意放任的,所以很多人一事无成。)
二是,他辞官回乡时,路过松源时写下的那首《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诗: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系列文章《小张说管仲》之三十六 来源:中华善德网)
下期提要:
卫懿公非常喜欢养鹤,如痴如迷,不但给鹤配备华丽的车子,建造高大的宫室,还给鹤封官职、赐侍从。公元前661年,卫国遭了天灾,粮食绝收,可卫懿公为了养鹤,竟不顾百姓死活,强行向百姓征粮,以让鹤衣食无忧,此举惹得卫国上下,天怒人怨。第二年(公元前660年),赤狄攻打卫国,卫懿公召集群臣,准备派兵抵抗,可朝堂之上,满朝文武均索索然如泥胎木偶,任卫懿公怎么陈说利害,依旧是文臣不献计、武将不请缨,百般无奈之下,卫懿公决定亲率士兵出征迎敌,可卫国士兵这时也不再听他命令。卫懿公怒问众兵勇:“你们要背叛卫国,背叛我吗?”众兵勇说:“国君您这么喜欢鹤,鹤在卫国享有那么高的待遇;宁可兵绝饷、民绝粮,您要让鹤锦衣玉食。我们哪里能打仗啊!您还是让鹤去迎击狄人吧!”卫懿公强行率军迎敌,到了战场,将士让他去掉带有鹤的旗帜,以复军心,可卫懿公还是不听,于是卫军惨败,卫懿公被杀。
提起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卫懿公好鹤”这一典故,观卫懿公因偏执而惹起众怒,论食禄者之无情和不顾大局,相信很多人会唏嘘不已,感慨良多。然而,提起此典故,你会想到管子提出的“春风夏雨”这一成语吗?你会想到卫懿公的宰相孟简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