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晋唐直到宋代“丝绸之路”上贸易“垄断”者:粟特人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盗图”
两汉晋唐时期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互补的时代,也是中华帝国与海外进行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时代。当时的“丝绸之路”有两条一条是陆上,一条是海上。陆上是由长安为起点,翻葱岭,经中亚细亚进入欧洲。另一条是海路,由明州、广州、泉州,经过条条海路进入世界各地。而这两路商贸主要担当者则是来自撒马尔罕的粟特人。粟特人是操中古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粟特(Sogdiana)是中国古书中记载的西域古国之一,亦为民族名称,活动范围在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在两河流域,分布着大大小小若干绿洲,以撒马尔罕和布哈拉最大,粟特人建立了康、安等一系列小国。一说他们的先民原居祁连山下昭武城(即今甘肃张掖),后为匈奴人所破,被迫西迁至中亚,故称“昭武九姓”。萨珊王朝在公元226年打败安息国后,复兴古波斯文化,奉琐罗亚斯德教即祆教(拜火教、火教、波斯教)为萨珊国教。拜火教进入中国后称“摩尼教”,信仰该教的粟特人隋唐时称为“昭武九姓”。
安伽墓石屏上的粟特音乐舞蹈和服饰
粟特人在早期历史上未能形成独立国家,公元前5~前4世纪,粟特人在古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统治之下,波斯波利斯王宫28国贡使浮雕上就有粟特贡使像。公元前4世纪中叶,希腊雄主亚历山大征服中亚,粟特人又臣服于希腊殖民者。此后,粟特人相继在康居、寄多罗、嚈哒、西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以擅长经商而闻名于世。
粟特人是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担当者,他们从小就跟着父母做生意,只要有利,再远的地方都要跑来做生意。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正是丝绸之路上东西南北的通道,是文明的十字路口,或者商业的十字路口。向南是印度,向北是游牧的突厥、柔然、匈奴这些王国,往东到中国,向西就是波斯、罗马。所以粟特何国有一个门楼,东边画中华皇帝,北面画突厥可汗,南面画印度的国王,东面画拂菻(东罗马)王。他们的民族性也是这样,四海为家,是一个世界国家。比如安禄山、史思明这些人到了中国就变成中国人,粟特人到了突厥便是突厥人,到了北方的契丹便是契丹人,到印度可能就是印度人,他到日本也可能就是日本人,现在日本学者也在日本的材料里面找。当然韩国肯定能找很多,韩国姓安的多。
有意思的是,一直在粟特地区做考古的法国中亚考古学家葛乐耐(F.Grenet)教授,多年在粟特本土没有见过一张商人像。因为粟特人不表现自己为商人,玄奘说,粟特人本来是商人,很有钱,但是平常穿得很一般。玄奘西行一路上就是搭着粟特商队走的,特别是他回程的时候,还被粟特商人选为商团的萨保,就是大商主(商队首领)。
崔昂墓葬出土的粟特人按盾武士佣
粟特人从他们的祖籍地古波斯在与中原大陆进行商贸的过程中,带来了其本土的宗教拜火教( 祆教)。这种宗教在中原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不少带有火祆文化特点的艺术品工艺器物以它特有的造型、纹饰、色彩和工艺应运而生。包括壁画、墓志、丝绸、瓷器、金器、玻璃器,无不带有典型的中亚特色和浓厚的宗教印记。经过晋唐工匠的创新改造,使它们成为中国艺术宝库和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的艺术之花。真正地实现了宗教与艺术、哲学与现实、神与人、灵与肉的高度和谐。
粟特人进了中亚,尤其进了中国之后,必定受强大的佛教文化影响,所以慢慢的他们就变成了佛教徒。特别是龙门石窟,他们也造像,造的是佛像,不是祆神像。他们转换很快,所以敦煌文献里面,基本上粟特文文献都是佛经,而这些佛经都是从汉文佛典翻译过去的,不是从印度文献或者中亚的语言翻译。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里面列了很多人名,不全是粟特人,但是主要是粟特人,他们是一个香行社(行会,专门卖香的)结社一起到龙门开窟造像。
粟特人的主要商业活动内容是从中原购买丝绸,而从西域运进体积小,价值高的珍宝,如瑟瑟、美王、玛瑙、珍珠等,因此,粟特胡以善于鉴别宝物著称。《南部新书》记长安“西市胡入贵蚌珠而贱蛇珠。蛇珠者,蛇之所出也,唯胡人辨之”。六畜也是粟特商人出售的主要商品,突蹶汗国境内的粟特人主要承担着这种以畜易绢的互市活动。新疆境内作为唐之臣民的粟特人也常做一些较短途的牲畜生意。
奴隶也是粟特人贩运的主要商品。官府一般保护这种交易的正常进行,粟特人还以非法手段抢掠或拐带中原妇女。唐振武军使张光晟就查获了一起回鹘境内粟特人拐卖汉女的案件;“建中元年(780)回纥突董梅录领众,并杂胡等自京师返国,舆载金帛,相属于道,光晟讶其装藁颇多潜令驿卒以长锥刺之,则皆辇归所诱致京师妇人也。”
丝绸之路上买卖奴隶的时候,如果你是买来再专卖的要附着原契,证明你不是坑蒙拐骗来的。如果没有原契,就必须5个人来担保,证明这个人是你的家生奴,自家奴隶生的后代,叫家生奴,这是唐朝的语言。
在李白的诗里面,为什么那些站在小毯子上跳舞的胡姬都是小孩子,在文件里面也记录了这些小孩。吐鲁番甚至有一个人家里面窝藏了上百个小孩,而且他们为了卖胡姬,都把她们起成中国最漂亮的女孩名字,绿珠、绿叶之类的,一旦卖出去,我们在汉文史料里面就找不到了。所以粟特文的文献留下来,是特别真实的反映。
粟特商人几乎都是高利贷者,除贷钱外还贷放绢帛,吐鲁番阿斯塔那61号墓出土文书中有一件《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稿》,内容是汉人李绍谨借练于粟特胡曹禄山,拖欠未还,引起的一起经济诉案。此案李绍谨于弓月城一次借练275匹之多,可见粟特人资财之众,并以之牟利。又《册府元龟》卷999,记长庆二年“京师内冠子弟”多“举蕃客本钱”,即借了粟特人的钱,偿还不起。由此可知,粟特人的商业活动包括丝绸、珠宝、珍玩、牲畜、奴隶、举息等,几乎覆盖了一切重要市场领域,确已控制了丝路贸易的命脉。乃至“京师衣冠子弟”也不得不拜在他们的脚下。粟特人商业成功的奥秘,除了归功于精通业务,善于筹算,不畏艰险,谙熟各种语言以外,还具有许多经商的手段。
粟特人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极富商业才能的特殊人种。当他们一度在国内受到统治者压迫时,便向外部世界发展。此时,神秘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经过数百年的努力,至唐时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富商巨贾,也有不少人成为贵族。
粟特人基本上活跃于中古汉唐时期,也是丝绸之路最发达的时期。
粟特人居于丝绸之路的最核心,我们中国的材料主要是记录他到东方来做生意,在西方的材料里面也有记录他到西方做生意。突厥人联手波斯人灭了嚈哒,突厥人想进一步跟东罗马世界做生意,但是波斯人不让他做,他最后就绕北高加索,开辟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这就是沙畹《西突厥史料》最伟大的贡献所在,他找到了拉丁文的文献来证明。而最早作为西突厥可汗到罗马世界的使者,实际上是一个粟特人,这在拉丁文史籍上明确说到。
作为贸易网络的一个结果,导致唐朝辉煌文化中有相当大的因素是来自粟特的背景。比如说音乐、舞蹈,如果要是没有粟特人,我们现在的舞蹈就会像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那样,像兵马俑一样呆呆板板。粟特人到了中国之后,舞蹈全部转变了,九部乐主体上都变成了西方的乐,变成了康国乐、安国乐、印度乐。粟特人将西方音乐舞蹈带来中国,所以安伽、史君这些人的墓葬图像里,看到大量的都是音乐舞蹈的画面。这些墓葬出土了之后,中国的音乐史,中国的乐器史,中国的舞蹈史都要重写。
在中国发现的粟特首领墓葬里,几乎都有商队的场面。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石椁上有一幅线描图,最典型的有两个画面,上面是他们打猎,因为他们在路上必须要打猎来补给,另外弄一些商品。下面是一个商队,因为画面很小,不可能画那么多,便用三四个人来表现商队的构成。其实商队一般都要两三百人一起走的,我们在佛经里面知道五百商人遇盗图,虽然500个商人也是多数,但是必须成群结队。近代那些探险队往外运古物的时候,仍然是结成很大的队伍过帕米尔高原的那些山口,否则的话就会被强盗干掉。
在敦煌壁画里面就有“胡商遇盗图”,在《观世音经》里面说遇到各种灾难要念观世音名号,其中有一个就是胡商在山林里面遇到强盗怎么办?就念观世音,中间就是抄自《观世音经》的榜题。几个胡商样子的人,前面那个年岁大的人就是萨保。佛经是印度的故事,但从龟兹一直到敦煌,所有的画家在墙壁上画的商人没有一个印度模样的人,因为他们没见过印度的商人。印度跟中国的贸易都是粟特人承担的,所以画出来的样子都是粟特人。(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