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雏形“玉石之路”的开拓者:周穆王
汉画像石馆中的“周穆王拜见西王母图”(图源网络)
古代世界形成了四大文明:尼罗河中下游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中游的古印度文明,以及亚洲东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文明。这些古文明独立发展,中间隔着高山、大川、沙漠、大海。当大海还是无法逾越的屏障的时候,一些勇敢的探险者就通过驼、马等多种交通工具,向自己认知世界的边缘探险了。迈过黄河,到河西走廊,在其尽头再一路西行,可分为几条路线,到达中亚地区,而后穿过中亚,最终到达欧洲。当然这并不一定是某一个探险者的丰功伟绩,应该是许多人或许多个商队接力完成的,所以丝绸之路一开始应该是一个接力式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网络。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往西方国家的唯一重要通道,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和社会文化的交流有着巨大贡献。而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在早于汉代以前的游牧民族的古墓群中,考古学家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有着浓郁的汉文化气息的物品,如青铜、车马和兵器等,而西方文化的马具、配饰等物品,也很受当时的华夏民族的人民的喜爱。
早在张骞丝绸之路开辟之前几千年,公元前十世纪,在广袤的东亚和中亚地区,我国陆路交通史上有过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西征昆仑山。这段历史被详细记录在《穆天子传》中。策划、组织、领导这次西巡活动的是周王朝第五位帝王姬满,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周昭王之子,世称“穆天子”。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在两征犬戎,平定西方后,穆王继续西进,于穆王十三至十七年,进军至昆仑之丘。周穆王是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的主角,尤其是与西王母瑶池相会的浪漫传说,使他成为古代众多帝王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周穆王曾驾驶着由八匹骏马组成的马车,经河西走廊,往西域巡游,最终到达昆仑山西麓,得到了那里部落首领西王母的款待,“执白圭玄璧拜见西王母,献锦组百纯,素组三百纯”,在周穆王离去的时候,西王母赠送给周穆王八车宝石。最终,周穆王“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成为了当时的一段佳话。因此,周穆王巡游的那段路,也被后人称为“玉石之路”。《穆天子传》有许多关于和田玉的珍贵记录,如周穆王登昆仑山赞许它是“唯天下之良山,宝玉石之所在。”实际上是当时中原与西方交往的旅行记录,以周穆王为先导,以后的商人接踵而至。
“玉路”比“丝路”的形成早几千年。“玉石之路”是古人自西向东将当时新疆地区产出的美玉运往中原地区而开辟的贸易通道,后来的丝绸之路则是“玉石之路”的衍生,目前我国境内丝绸之路的许多路段与“玉石之路”重合。
近代人认为《穆天子传》为战国所作,内容多不真实,但反映了当时西周与西北各方国部落往来的情况,是中原与西域进行交流的最早史料记载。
传统学者们认为,按照故事中所说的里程,西王母之国应在西亚或欧洲。但在1992年中日两国关于《穆天子传》的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指出,中国秦以前的“里”指的是“短里”,只有今77米长。因此,西王母之国应在今甘肃、新疆一带,它以西宁、兰州为前庭,以新疆为后庭,中心在敦煌、酒泉一带。
玉石之路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雏形。传说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真实,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可以反映那个时期丝绸之路以及文明之间互相吸引的大体状况。古代丝绸之路上文明的交流、交往、交融,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进步的推动器,主导着世界历史进程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