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使北宋的“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编辑:简兮

timg_副本.jpg

图源网络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回顾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西汉时期,汉武帝发兵先后征服闽越和南越,建立政权稳定海疆,南方沿海航路自此畅通,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贸易由此拉开序幕,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开航”,这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录。中国商船从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出发,经南海到达今泰国湾、马来西亚、孟加拉湾、印度半岛等地,徐闻、合浦因而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起点。与此同时,中国与东临朝鲜、日本的海上航线也已开辟。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唐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等民族相继崛起,到了北宋,北方先后有辽、西夏和金政权占据,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受阻。国际上,十字军东征迫使阿拉伯商人将视线转移到东方,而这一时期,中国江南经济和沿海城市进一步发展,加上造船技术的进步和罗盘针的使用,因此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更加兴盛。

北宋政权建立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大规模的对外贸易是一国国力尤其是经济、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北宋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加上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措施的实施,使得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显著发展,社会经济呈现新的繁荣,尤其是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北宋发展海外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随着指南针发明、航海术发展,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海上贸易量居世界前列,是当时最重要的海洋国家之一。要造就这样一个经济强国,除了得有马背上一统天下的魄力,更要具备除旧布新的精神。而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这两种能力最好的诠释者。

大宋初建时,领土大概只有今天的河南、山东全部,陕西、江苏、湖北大部,山西、甘肃各一小部。经过赵匡胤南征北战,到976年,宋朝已将南方大体平定,为日后东南沿海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统一中原 平定南方

除了平定南方,一统中原,赵匡胤在发展经济、促进海外贸易上也颇有建树。据说他刚登基不久,就有三佛齐国来朝贡。三佛齐国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位于现在苏门答腊岛一带,唐代时就通过海路遣使向中原朝贡。来宋朝的三佛齐国使者所呈的贡物里有通天犀,是一种珍贵的犀牛角,上面有类似龙形的图案,“龙形腾上而尾少白”,左边有一个字形,定睛一看是“宋”字。而当时三佛齐国并不知道新王朝国号为“宋”,赵匡胤认为这是天意,遂大喜,就用这个犀牛角做成了玉带,每逢郊庙之祭必系之。此后,宋朝与海外各国和地区的交流日益加深。

971年,宋军攻灭南汉后,赵匡胤就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宋朝设置的第一个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市舶司主要负责收税,包括船舶往来,贸易交流之事,是宋王朝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贸易的重要窗口。

农业水平提高 兴修水利

北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加上土地开垦和水利兴修,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得到扩大,稻、麦、茶、桑种植更为普遍,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手工业上,各种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以出口的“三大件”为例。茶叶生产上,北宋江南茶园遍布,淮南还出现了种茶专业户“园户”,茶叶产量大、品种多,制茶技艺也显著提高。丝织业进入大发展时期。东京的绫锦院,真宗年间有织机400多张,润州织罗务年产量万匹,新兴丝织业中心城市婺州,“万室鸣机杼,千艘隘舳舻”(司马光诗),号称“衣被天下”。太湖流域“茧簿山立,缲车之声连甍相闻”(李觏《富国策》)。制瓷业更是发展空前,窑户遍布全国,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哥窑(浙江龙泉)是北宋五大名窑,其生产的瓷器精美,数量和品种均大大超过前代,其胎质、釉色、花纹、样式各有特色,争相媲美。

当时在市舶司贸易的商品,中国方面主要是丝绸和瓷器,外国商品主要有象牙、犀牛角、香料等,其中香料以乳香为最大宗。乳香是乳香树分泌的树脂,可用来制造香,寺庙和百姓需求最大,也可入中药,治疗耳聋、中风以及“妇人血气”等,主要产于大食(现中东一带)、印度、波斯等地。这些地区的土人用斧头砍伤树皮,使树脂流出,凝结成块,之后用大象运送至海边,再由大食商人装船运送到三佛齐国进行贸易,最后由三佛齐国等东南亚商人运送至宋王朝的沿海口岸。这条线路也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海上丝绸之路支线。

开发海上丝绸之路

宋代皇帝一直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在宋朝,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在南亚、东南亚、欧洲和非洲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因此,人们又把当时的海上贸易线路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其先决条件是具备远航的船只和指引航向的罗盘。北宋时我国造船业走向成熟,漕运和贸易的兴盛为造船业提供了强大动力。立国之初,为平定南方割据政权,都城东京设有造船务,负责船只建造和维修,江淮各路、军中多有船务、船坊。官营造船以纲船(漕运船)为主,真宗时期,纲船年产量2900多艘。民营作坊则多造商船,规模庞大、工艺精细,船只载量大、稳定性强。

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在北宋已广泛应用于航海。曾公亮等编撰的《武经总要》,记述了指南鱼的制造及在车船上的应用,沈括《梦溪笔谈》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的记载。《萍州可谈》记述了指南针的使用:“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录。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也记载:“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四面环敌的朝代。在赵匡胤统治时期,北方有辽等强大政权,通陆路去往中亚的丝绸之路被阻隔,因此他着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重视文化科教,使航海术和造船术迅速发展,使国家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因如此,宋代虽然始终危机四伏,却书写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灿烂的一页。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