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载入史册的元首外交:多国国王及使节泛海而来
朝贡外交
明成祖永乐皇帝遣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开通了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实行“朝贡外交”政策,加强了与外国的联系往来。
今天的文莱,古时叫做渤泥,其疆域曾达到加里曼丹岛的大部分地区。明永乐年间,渤泥外患重重。当时,苏门答腊岛一带的婆罗国对渤泥虎视眈眈。为了寻找外交支持,当时的渤泥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决定,亲自远涉重洋前往中国。
大明永乐六年(即公元1408年)农历八月,28岁的麻那惹加那乃带着眷属与陪臣等150人,经南海抵达福建,随后水陆并进直达南京,那时明朝尚未迁都北京。这是明朝初年第一位来朝的外国国王,他的到来,对于追求盛世之治的永乐皇帝,可谓是一种荣耀。渤泥王到达后,朱棣在奉天门设宴款待,给予极高礼遇。遗憾的是这位浡泥国王到达明朝后一个月,忽然病倒。永乐皇帝命御医诊治,开始稍有好转,但不久病情加重。十月,浡泥国王病故于会同馆,年仅二十八岁。永乐皇帝甚表哀悼,辍朝三日,遣官致祭。按照浡泥国王“托葬中华”的遗嘱,依王礼将其埋葬在京师安德门外石子冈,逢春秋祭祀。麻那惹加那乃四岁的儿子遐旺当即袭封王位。四年后,遐旺再度偕母同来,受到同样礼貌的接待和丰厚的赏赐。
在渤泥王之后,海上丝路沿线多个国王也效仿渤泥王亲访明朝,仅明永乐一朝,就先后有60余个国家的国王及使节泛海而来,这些载入史册的元首外交,它们留下的不仅是外交佳话,更是超越地缘的政治智慧。
苏禄国王与永乐帝
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苏禄国巴都葛·叭答剌、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叭都葛巴剌卜三王,率眷属与陪臣340多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跋涉万余里,踏上中华土地。
苏禄,位于今天菲律宾南部苏禄岛一带。自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形以来,中国的古人就通过航海活动与苏禄人建立起贸易联系。据菲律宾史学家格雷戈里奥·F·赛义德著述,在中菲两国人民长期友好交流中,“菲律宾人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使用瓷器、雨伞、锣和一些别的金属制品……早期菲律宾人穿的宽大衣服、有袖子的上衣……都透露了中国人的影响”。
但在明永乐之前,菲律宾群岛的首领从未到访中国。
“史料记载,郑和亲自与苏禄东王会面,两人一见如故。同时苏禄东王还对国力强大的明王朝十分倾慕,于是决定带领苏禄另两个国王一同前往中国朝贡。”德州学院教授王守栋考证说,1417年郑和亲自访问苏禄,就在同一年苏禄三王访问明王朝,这实际上是对郑和访问苏禄的回访。虽然苏禄群岛直线距离与中国福建不过数千海里,但为了赶上太平洋夏季西南季风的航海便利,苏禄国王的帆船必须向西,途经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再从越南折返至广州,最后到达泉州港,这条俗称的“东洋航线”长达上万海里,路途艰险。
苏禄王来华航海路线图
明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东国首领巴都葛·叭答剌、西国首领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国首领叭都葛巴剌卜三人,率领眷属陪臣340余人,组成庞大的友好使团,携带珍珠、宝石、玳瑁等礼物,历经三个多月航程,于七月到达泉州,稍作休整后,又一路北上经过京杭大运河,八月才到达北京。这是明代中国政府接待的阵容最为壮观的外国使团之一。也是世界中世纪史上的一次重要国际外交活动。面对阵容如此壮观的外国使团,永乐帝龙颜大悦, 1417年农历八月,在北京紫禁城奉天殿,给予苏禄使团空前的礼遇。苏禄东王则向明成祖递交了“国书”(金缕表文)。之后,永乐皇帝、太子分别宴请苏禄国王,并对来访人员全部给予赏赐。对于三王带来的礼物,朱棣以厚往薄来的外交政策还以重礼,并邀请他们参加宫廷宴、游览名胜。苏禄国王则利用27天时间,了解中国民间的风土人情。
600年前的世界,也是一个非常在意相逢的年代。那一次元首会晤,让原本只通过民间交往而彼此认知的两个国家,从相识变为相知,双方关系空前紧密。
薨落归途,王礼以待
苏禄三王的归途并不平坦。就在三王沿京杭大运河途经山东时,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突然染上急症,一天之内病情急剧恶化,在德州河段去世。明成祖得知后不胜哀伤,随即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带着祭文赶往德州,并在德州择地以王礼安葬东王。
今天的北营村,就是那时选址修墓的所在。
明成祖让宫廷画师为苏禄东王画像,并撰写祭文,让他“航涨海,泛鲸波,不惮数万里之遥”来华访问的精神“昭播后世,与天地相悠久”。苏禄王墓建成后,明成祖亲书数百字碑文,褒扬苏禄王加强两国政治经济交流,促进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雄才大略。
不仅如此,明朝还细致安排东王后事。除修墓厚葬外,明朝特许东王王妃葛木宁,其子安都鲁、温哈喇及随从十人留华守墓,并考虑到他们的信仰,特地从外地迁入夏、马、陈三户回民以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从此,苏禄东王的后裔在中国定居下来并与这三户回民通婚。
至清朝雍正年间,苏禄东王后裔正式编户入籍,化作“安”、“温”二姓,完全融入华夏文明。
在今天的北营村,还有许多苏禄东王的后裔在那里生活。
温海军,苏禄东王第十八代孙,是温哈喇的后代。在他看来,独特的血脉融合赋予他们这个族群最大的意义是,“我们愿化作中菲友好的使者”。2005年,他和苏禄东王十七代孙安金田、十八代孙安砚春一同前往菲律宾寻根,受到时任总统阿罗约的亲切接见。阿罗约告诉他们,苏禄王及其后裔的故事是两国传统友谊的最好见证。
繁衍生息,文明融合
苏禄王访华在东方外交史上留下诸多第一。例如,340多人的使团堪称古代外国首脑率团访华的最大规模。而苏禄王后裔则是今天中华大地上唯一留存的古代外国君主后裔族群。
600年间,任世事变迁,德州苏禄王墓保存完好。苏禄东王后裔群体如今已扩大至3000多人,北营村也还保留着浓郁的守墓文化。
“郑和下西洋,使古代海上丝路更加繁盛,苏禄、渤泥、马六甲等王国,都是当时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郑和多次造访或遣使造访这些王国,以诚易诚,” “今天,东盟国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中国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更是让历史与现实不期而遇,融为一体。”
几百年前那些不辞万里艰辛而相逢的元首外交展现的是一曲曲中外友好交流的“盛世华章”。于古代,它呼应的是中国国力强盛和友好盛情的外交理念;于今天,古代丝路与“一带一路”有机契合。历史和今天,得到传承与升华。(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