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近两千年来饱受争议,差点儿成为第一个到达古罗马帝国的中国人
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中国向罗马派去的第一个使者,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动寻求与西方的交往。甘英(生卒年不详),字崇兰,东汉人。是汉代西域都护班超的一位助手,班超命他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
大秦就是张骞所了解的黎轩,实际上就是罗马帝国。它的辖区包括了地中海周边,东含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一带。范晔曰:“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甘英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大月氏至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都城和椟城,后历阿蛮、斯宾、于罗,而抵条支(今伊拉克境内)。甘英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即将跨海西渡……这时安息(伊朗境内)的船夫向他讲了一番话,甘英听后竟前功尽弃,折返回家。《后汉书·西域传·安息传》是这样说的: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甘英返回时,转北而东,行60余日抵安息,然后取道木鹿和吐火罗东还。这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但增进了中国人当时对中亚各国的了解。为以后打通欧亚交通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古代中国人最远的一次西行探险。然而甘英一行到达波斯湾而未能继续西行。如果甘英发现了西方,中国的近代史甚至会改写,甘英也因此而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甘英为什么万里迢迢西使罗马,成功的脚步却被波斯湾的海浪阻止了?
对甘英未能完成外交使命,中途而返这件事,1900多年后,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成了一个事件,成了需要回答的“甘英之谜”。康有为把中西几千年无交流、不贸易全都归罪于甘英,认为甘英胆小怕死,缺乏探险家的气质。在康有为的笔下,中国近代文明的不发达都与甘英的怯弱有关。现代史学家范文澜也有康有为这样的观点。
梁启超认为甘英未通罗马情有可原,甘英是北方人,不习水性,面对茫茫大海莫可奈何,加上船人的吓唬话,让他放弃了西进的打算。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曾经就此发表感慨,言辞十分深切沉痛:“班定远既定西域,使甘英航海求大秦,而安息人遮之不得达,谬言海上之奇新殊险,英遂气沮,于是东西文明相接触之一机会坐失。读史者有无穷之憾焉。”历史的偶然事件,或许确实是由必然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梁启超所说,“我国大陆国也,又其地广漠,足以资移植,人民无取骋于域外”,“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使然也”,这应当是“海运业自昔不甚发达”,“航业不振”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的人还是强调安息人欺骗了甘英,正是安息人吓唬人生地疏的甘英一行,才促使甘英转而东归,使自己的事业半途而废。他们认为,康有为对甘英的指责未免太过分了,因为甘英是班超率领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舍身精神的36位壮士之一,而且从中国龟兹直到波斯湾边的西行路线也是甘英探险开辟的,一味强调甘英的责任不公平的。
安息人为什么要阻拦甘英去罗马帝国?这与古代丝绸之路密不可分。
安息东接大月氏和乌弋山离,向西可往处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条支去。
安息与汉自汉武帝以来就有外交关系,养在上林苑的大雀便是安息王所赠。安息王还送了鸟蛋,很大的。百年之后,汉章帝坐江山,安息王又送了狮子和符拔。也许狮子就是由身毒传到安息的,符拔其形如麟,然而没有角,皆为异兽,中土不产。
中国和罗马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处在中、罗之间的安息商人垄断了中罗之间的贸易,靠转手丝绸买卖获取暴利。西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想摆脱安息商人的垄断,直接丝绸和珍宝的交换贸易,甘英出使西行也有这方面的考虑,这伤害了安息人的利益。所以他们才吓唬甘英,让甘英望洋兴叹了一番就走了。
即便美国一些汉学家们连连抱怨甘英是胆小鬼,但甘英与张骞、班固一样,对“丝绸之路”的开通,还是做出了非凡的努力。(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