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高技能养老护理员 行业专业化发展方向
京沪地区调查显示,养老护理员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为主,平均月薪在3000元到3500元左右。业内专家指出,养老护理的行业形象很低端,真正有技能的养老护理员被低估了。
1994年,24岁的安徽姑娘肖玉荣被人介绍到上海普陀区社会福利院做“保姆”,照顾一些正规护理员不想碰的老人。肖玉荣管四床老人,每张床每个月挣70元。半年后她“转正”成了正式员工,在福利院一直工作到现在。
如今没有这样的人了。上哪去找20多岁的护理员?多少人能把一份工作做上20年?肖玉荣考出了高级养老护理员资质——那是养老护理行业最高级别的证书,全上海几万从业者,有这张证的不超过500人。
如今养老护理员越来越难招了。肖玉荣出门打工的年代,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现在好像倒过来了,什么都有,就是没人。
新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要求很高,需要做家政的,需要管日常起居照料的,需要懂医疗护理的。老人的需求趋向于精细和复杂,原来那支养老服务队伍的技能不够用了。
怎样才算“理想型护理员”
病房里住着十来个脑卒中患者,手术过后都得了并发症——长久卧床,肺底部充血、淤血、水肿,呼吸道分泌物咳不出去,淤积在中小气管,导致细菌感染。
“这叫坠积性肺炎,感染的人都被切开了气管。我的病人没有出现并发症。”李翠英相信这是她护理得当的结果,“为了防止并发症,术后要经常帮病人敲背。”
敲背的活都是护理员干。多久敲一次,手势好不好,力道够不够,全凭护理员的自觉。李翠英做出空拳敲背的动作:“做得不尽心,病人就容易得坠积性肺炎,护理得好,病人就不用吃苦头切气管。”很少有护理员这样理解自己的工作:“医生治病是见到了病症再治疗,护理员负责提前发现症状,最好让护理对象不用治疗。”
李翠英是那种“理想型护理员”,技术到位,干活不打折扣。她并不是医院护工,而是一名养老护理员,只不过多数时候在医院做服务。她热心肠,懂得交流,是老年人喜欢的“话搭子”。
李翠英受聘于一家名叫“千家万护”的互联网企业,这家公司成立于2015年,现有一百多名护理员,他们大部分在医院做陪护,由患者家庭自行雇佣,专做24小时的一对一服务。
从技术上说,在医院做过的养老护理员很容易“向下兼容”,医院是对护理技能要求最高的地方。具有良好医疗护理技能的从业者,是市场最缺的。
让养老护理员“增持”医疗护理技能,成为行业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国家在职业资质上对养老护理员有纵向分层:初级、中级、高级。级别越高,医疗护理成分越高。
“千家万护”成立一年多,在没有进行广告投放的情况下,已经接到足量订单,需要护理员全员上岗。普通服务229元一天,VIP服务329元一天,公司和护理员按比例分成,李翠英每月收入有5000多元。和医院护工相比,“千家万护”的护理员收入要高30%左右。
李翠英认为自己的技术和时间配得上现在的收费水准。她描述了很多工作细节,比如,长久卧床的人怕压疮,要在臀部垫纸,她可以花上20分钟时间完成动作,为的是不让护理对象感觉到疼痛,“像我这样干活,一天300元,你说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