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形象的历史变迁

编辑:车前

屈原形象的历史变迁.jpg

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这些关于屈原形象变化,既反映了接受者的个人心史,也折射出历史群体的政治及文化心态。很值得回味!


两汉:悲剧的屈原


在西汉文人的心目中,屈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生活在一个是非混淆、政治昏暗的时代,那时,谗邪小人得势横行,忠贞之士却遭受迫害。在这样的社会,屈原遭到放逐,被迫自沉而死,他的悲惨结局自然引起了后世深沉的同情。忠君忧国、受谗被放、愤而沉江,这就是屈原生命的三部曲。


魏晋: 潇洒的屈原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学术思想的时代主流发生重大转变。《楚辞》进一步融入时代文化的主流,成了名士风流的精神食粮。《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可见,在名士的眼中,《楚辞》不再是儒教经典的“别体”,屈原任诞潇洒的人格成为自由与艺术的展现,其超越世俗的行为方式成为当时人生风度的载体。


唐代:矛盾的屈原


在批判六朝玄虚、风气萎靡的文化思潮的基础上,唐代建立了多元文化并存互补的格局,文人对于《楚辞》的评价则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也呈现出多面并相互矛盾的品质。总的来看,热情地赞美屈原的忠贞节操、高尚人格,由衷地景仰屈原笔下的超凡想象与卓越艺术成就,构成了唐代诠释《楚辞》的主流。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少数文人对于屈原的创作提出严厉的批评。


宋代:圣贤的屈原


宋代兴起的理学思潮,对于《楚辞》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宋代学者看来,孔孟之后、荀子之前,是儒家伦理堕落的时期。《诗经》的讽刺之旨,《春秋》的微言大义,在这一时期都湮没无闻,独有屈原孤身一人担当起君臣伦理的道德责任。于是,屈原被重新塑造成一个忠君爱国的圣贤形象。他眷顾楚国,系心君王,在道义倾颓、伦理衰落时期不愧为儒家思想承前启后的中流砥柱。


明末:民族志士的屈原


明末清初,一个在马背上兴起的少数民族新王朝迅速崛起,席卷并统治了全中国。这在历来自认为处于世界中央、强调夷夏之辨的中土学者心里,是难以接受而又不得不面对的政治现实。学者只能在著述中寄托民族气节与孤愤情怀,屈原也由此而成了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者,成了一个夙志抗敌的英雄,成了满怀孤愤的志士。王夫之就曾在《楚辞通释》的《序例》中说,自己所处与屈原“时地相疑,孤心尚相仿佛”。


清末:纵横家式的屈原


清末王闿运在《楚辞释》中,将屈原塑造为纵横捭阖的策士。关于屈原的生平遭遇,本来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及《新序·节士》中皆有记述,细节虽然不尽相同,但大体是一致的。王闿运却对此作了一番独特的描述,称屈原在朝名高德盛、专权用事,主张联合齐国、通款于秦。在楚怀王入秦后,他先是积极谋使怀王归国,后来又密谋废掉顷襄王,另外寻求楚宗室中的贤者以立为王。一部《楚辞》,被王闿运解读成了烛影斧声、千古之谜式的宫廷政变的秘录,而诗人屈原则成了一个纵横家式的人物。


近代:屈原形象的新变


“五四运动”以后,屈原被分别描写为一个有洁癖的单相思的“殉情者”、一个文学弄臣、一个以宗教为职业的巫官等。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屈原只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连其存在与否也仿佛成了问题。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输入,有人则试图从心理分析的层面透视屈原,提出了屈原是一个“有着幻视、幻听、幻觉、孤独症、自恋症、易装癖的病态狂人”这样的观点。显然,如此亵渎屈子,实再有违学养与史实,更非学术主流;所以,80年代以来,随着“疑古”之风的消退,以及国人文化自信的增强,屈原的形象再次回归到了“爱国诗人”、“英贤志士”的本初面貌。(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