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端午节“文化攻略”
作家冯骥才曾说:“我们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一种文化的生日。”过生日的时候,我们总会回想过去一年,寄望新的一年。而面对端午节这一“文化生日”,2017年,我们怎样才能守护好端午这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包好传统文化的”粽子”;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让节日端午不再”无味”且历久弥香呢?
动手动心 体味“礼俗”之乐
在商业”大军”的冲击下,近年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传统习俗已越来越商品化,对一些人来说,传统节日成了一个吃喝玩乐的小长假,而在一些地方,粽子越吃越豪华,龙舟也成了商家吸引客源的方式,端午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淡,商业味儿却越来越浓。
今年端午,不防与家人一起,亲手包几枚粽子、挂一把菖蒲、做两个香包;动手动心,体味“礼俗”之乐。至于龙舟竞渡,如果住家附近有,现场观临自然好;如果住家附近没有,也可叠几艘纸船,找一处溪池,鼓扇为浆,与家人”赛”一把。有道是”船载心头想,任其逐水开”;待纸船远去,看着水波舟影,聊一聊屈原事迹与品格,论一论传统美德与生活,亦是难得之乐事。
采兰洗身 除祛“邪毒”之侵
端午节也称端阳节,虽然不始于屈原,却因屈原备受珍视。端午节还有一个称呼:浴兰节;古时人们认为五月为毒月,端午当天为毒日,因为时值初夏,多雨潮湿,邪毒侵人。因此《大戴礼记》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也就是说,端午这天,人们采集兰、艾及菖蒲等香草药草,浸水洗身,以求祛邪除病,故名浴兰节。今年端午,好此道者,不妨采兰浴之。
以粽言道 感悟“阴阳”之象
粽子,古称“角黍”,粽子是俗名。粽子作为端午节的特定节物,它本用以从龙舟上抛撒江河,诱龙出水,同时也是作为五月五日这一特殊时令的象征。关于粽子的文化象征意义,正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称,“取阴阳包裹之象也。”
“阴阳抱合”是粽子千古不变的文化内涵,其以菰叶的舒卷和涵空喻“阴”,以糯米的尖角和刚硬喻“阳”。此外,五月五日的“五”表天地交会,其上一横表“天”,其下一横表“地”,“五”就是阴阳相济的符号。由此,端午节的粽子本身就是其时令的象征,故成为数千年不变的、富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节物。有心者,不妨抽半日之闲,对粽静观,感悟人生大道。
拔根对花 尽享“端午”之趣
端午节的斗草之戏分两种,一种是武斗“玩拔根”,一种是文斗“对花名”;其起源虽然无考,但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至端午,此项活动最盛。比赛时,文斗的,往往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武斗时,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有此趣者,不妨邀友“玩”之。(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