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三字经养不出大师根底 学问属于自己
三、学问的心得是属于自己的
腾讯文化:您说陈寅恪和王国维都是“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这种人的能力和品格实际上应该比大师还高?
刘梦溪:大师是一个文化的概念,需要有非常实在的精神支撑,其中第一流的人物在文化传承方面可以称为“一代文化托命之人”。这就是张载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就是文化托命,“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他的担当,就是这种家国天下的使命感,“为天地立心”,说明他的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气象,“为生民立命”,说明他跟民众群体的连接,他们关心家国天下民众命运。
腾讯文化:这一块是不是我们现在人文学科类的知识分子所缺的地方?
刘梦溪:是的,但现在不必有这么高的要求,这是一个理想,用陈寅恪的话说,可以叫“抽象理想之通性”。
腾讯文化:现在有很多“媒体知识分子”,发出的是嘈杂、偏激的声音,很多知识分子几乎是放弃了这个话语途径了。
刘梦溪:家国社会,关心的人也不少,问题是能不能抓住问题的症结,触及到痛阈。所以感到嘈杂,是由于绕开真问题,在随顺潮流的漂浮物上做文章,话说得再多,也只是漂来漂去的泡沫而已。作精深研究的学者没有受到更多的关注,应属正常。真正的学问是属于少数人的,而学问的心得是属于自己的。有一些知音者谈一谈也蛮好的,能知道并传递我的一些想法,比如说我讲国学主要是六经之学,六经是中国学术最早的源头,它不是指儒家一家的学术,道家也在这里呢。但你不好说佛家也在里头,可是在佛教本土化的过程当中,把《易》跟佛家的义学结合起来加以诠释,是非常流行的做法。所以这个视六经为国学主要内涵的看法,在学理上和在实践上都十分重要。
我们是一个“文明体”国家,“文明体”是文化人类学的概念,指一种文化有它自己单独发生发展的历史。文明体国家的最高经典是至高无上的。人类文化的几大系统源流都有各自的最高经典,譬如古希腊罗马文化,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圣立在那里,佛祖释迦牟尼的地位也是不可代替的,尽管佛教在印度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创始祖,无人否认。可是中国的最高经典在哪里?我认为在孔子和六经。这里不是要否定现代学术范畴的文史哲,我的意思是说文史哲不能代替六经。六经是超出文史哲之上的最高的文化形态,是一切学术之源。
[责任编辑: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