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丨蒋艺鸿:当头发丝遇上了苗家女
彩色的发线
一幅精制的发绣作品,采用自然色(原色)越多,就越珍贵。蒋艺鸿制作每一幅发绣作品都会尽可能采用自然色,但是特殊发色仍然需要通过染色来弥补。经过漂染产生的发色可达近千种,这些漂染头发的原料仍然来自神奇的大自然:红色是红蓝草,蓝色是靛蓝,粉色是辣木,黄色是生姜,绿色是辣椒叶,紫色是芭蕉心……
经过处理的头发不烂、不蛀、不退色,可以千年不腐。这也是构成苗族发绣高收藏价值的主要因素之一。
投入最多的还是“人”
比起收藏价值,更珍贵的是发绣的工艺价值。一幅宽1米,长1.2~2米的小幅发绣,6个人同时开绣,需要6~8个月才能完成。在国内斩获多项大奖的《清明上河图》,长7米,由蒋艺鸿带领11个绣娘,耗时一年零一个月绣成,仅人工成本就高达一百余万。除了古典名画,苗族人的生活场景也被她绣画成幅,记录着更加精致,更加细腻,更加完整的苗族风俗史。
发绣是个磨性子,耗眼力的工作,初学者3年才能入门。为了让更多人加入发绣的传承队伍,蒋艺鸿在五指山创立公司,带动当地60名苗族农村妇女用头发作画,“全岛懂发绣的也就60个人左右,没有更多了。年轻人还是少,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妇女。”谈到发绣传承现状,蒋艺鸿有点无奈。但是即便困难重重,也要温柔而坚定地前行。
将发绣带出去
那个60名苗家绣娘,原本在深山里务农干工,相夫教子,国际舞台仿佛离她们十万八千里。但是蒋艺鸿找到大家,请她们与她一起绣起了发绣,带领着大家走向了国际的舞台,增加大家的收入,同时也传承了苗族这门发绣技艺。
为了让苗族发绣走出海南岛,走出国门,走上世界舞台,蒋艺鸿频繁带着发绣亮相东盟博览会、世博会、文博会、博鳌亚洲论坛等高端会展、会议现场。现在大幅的发绣作品,常常被政府作为地方特色礼品,馈赠给世界各地重量级嘉宾,还有不少绣品直接被东南亚各国政要收藏。
潜心修行
蒋艺鸿说:“平时很少有人知道苗族发绣,也很少有年轻的女孩子愿意学习,传播的少,传承的更少,这是我非常痛心的一件事。”苗族发绣已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蒋艺鸿没有错过,但苗族发绣的传承还任重道远。
她记得奶奶说过:“女孩子心一定要静下来,才能把事情做好。”觉得难的时候,蒋艺鸿就静下来绣东西,在飞针走“发”间,许多事情都会变得简单,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突然有了答案。她不断潜心学习,认为发绣的传承于她而言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