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咏孝篇》丨礼乐未断,唱响孝的新篇章
礼乐这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法,历史不乏辞说。
《孝经》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礼记》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孔子说:(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钱穆说: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西方工商世俗文化的冲击,再加之传统的礼乐没有与时俱进,适当改革,所以在很多人眼中,礼乐便成为了造成中国愚昧落后的根源。也正是受此偏激观点影响,自清末以来,中华礼乐文化也曾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不过,中华礼乐终究没有消亡。
中华礼乐之所以没有消亡,原因有三。
一是中国自古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从夏商时期的祭祀礼仪,到周朝创建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汉之后以礼乐为核心的社会生活体系,三千年来,中国人对礼乐有着无与伦比的喜爱。并且,这种喜爱已融入血脉,不可分割。
二是礼乐的主要载体诗歌,不仅能舒缓人的情感,让人更加诗意地了解人生、了解世界,还有很强的社会劝化功能。
三是礼乐的根本不是束缚人,而是有利和服务于人。其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就是因为他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行为参考、秩序公约,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幸福。
总之,礼乐如空气,平常没有存在感,只有遭遇窒息时,你才会察觉其重要。这就是中华礼乐不会消亡的关键原因。
时至当下,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礼乐也迎来了涅槃重生。2011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礼学研究中心;2014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礼学研究中心;今年(2018年),中华善德网又推出的中华新礼乐——《少年咏孝篇》,还配套开启了“传承好家风·中华小孝星”华人少年家风榜样学习活动。
从理论到实践,从传承到革新……以《少年咏孝篇》为代表,适合当代中国人生活的新礼乐正在向我们走来。
(来源:中华善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