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榜张贴栏|童书岂能“少儿不宜”!
日前,新华社记者调研发现,童书市场存在大量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现象,部分童书还存在“儿童不宜”的露骨情节——有些童书赤裸裸展示血腥、暴力,书中赫然配图:猫爸爸开车载着家人,车轮底下是被轧过的老鼠;有的童书插图中,卡通人物背着鲜血淋漓的包裹,舞台上躺着被警察杀死的人,宝箱在流血,伞扎进头部等画面。
现在的孩子,是名副其实的电子时代“原住民”。为了不让孩子过度受“碎片化阅读”的影响,很多家长经常上网“广撒网式”购书。但令家长们大跌眼镜的是,部分少儿不宜、情节露骨的童书,不但没能让孩子贴近“书香”,反而可能“开卷有毒”,对幼童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三观尚在形成期的孩子来说,读什么样的书,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未来将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把好童书的质量关,至关重要。
据统计,目前国内童书约占图书销售总量的四分之一,是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18年,仅当当网销售童书就多达6.2亿册。然而,尽管市场蛋糕越来越大,但童书出版行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童书出版机构的鱼龙混杂,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无序化。“大量原本不是从事童书出版的出版社来‘分蛋糕’,不少缺乏相关专业素养的人员进入这一行业,造成童书质量良莠不齐。”出版商过度逐利也进一步加剧了童书的同质化、过度商业化、功利化,重复出版名著,缺乏原创精品、粗制滥造甚至挑战底线等问题。
近年来,为了不让内容失格、涉黄涉暴的童书流入市场,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护苗行动”,严厉查处面向未成年人的非法有害出版物。但从市场监管层面来看,销售渠道的多样化为依法监管带来不小的难度。很多时候,都得依靠家长充当“把关人”,避免涉黄涉暴图书侵蚀未成年人的思想。
选购童书时,依赖家长擦亮眼睛只是一方面,想要全面整顿童书市场,还需各方形成合力。出版社应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长远发展,让图书兼具可读性和思想性,让孩子能借助图书与更多优秀的灵魂对话。行业主管部门则应当加强审核监管力度,为孩子的开卷有益保驾护航。
(来源:文摘报 刘晶瑶)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编辑:刘蓓佳
一审:万顺
二审:彭军燕
签发:格桑梅朵
投稿、商务合作:微信zhsdw-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