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的塑料又回到胃里了?这些塑料袋,别再用了,有毒有害还致病!
作者:小丸子编辑:海念发布时间:2023-04-17 11:21:50
塑料袋、塑料瓶、吸管……各类塑料用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你想过你每天可能都在吃“塑料”吗?
《全环境科学》期刊近日收录了英国赫尔大学一份论文。研究团队从13名手术患者的健康肺部进行采样,在11个样本中检测出39个微塑料颗粒。
(图片为从人肺组织样本中鉴定的MP微塑料图像,来源:英国赫尔大学研究团队的论文)
其中就包括用于外卖餐盒的PP(占比23%)、用于饮料瓶的PET(占比18%)和用于塑料袋的PE(占比10%)!

★塑料袋和食物一起放冰箱,小心吃塑料★
超市塑料袋的确很好用(毕竟不要钱),暂时用一下还行,但真的不建议用它装吃的塞进冰箱!
好多人习惯把从超市买的蔬菜水果或者肉类,直接放入冰箱保存。生肉的表面都黏黏的,放到冷藏层还好,但如果放到冷冻层,很容易和塑料袋粘在一起,而且塑料袋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下会变得很「脆」,解冻时很容易出现小块破碎的微塑料黏在肉上的情况。
搭着肉一起被你吃进肚子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微塑料在人体内已经不是“吃下去、拉出来”那么简单了。微塑料长期堆积可能会导致血管栓塞、消化道受损、器官损伤等疾病。吸入微塑料颗粒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纳米级的微塑料能够深入肺部甚至血液,对心脏、血管和大脑造成损害。不仅生肉不行,水煮鱼、炸鸡、麻辣烫等,都不能装在塑料袋里太久。塑料袋长时间接触油脂,这些食物中的油脂和酒精,容易裂开渗漏不说,还可能导致有害物质析出。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可能会出现呕吐、腹部疼痛、头晕无力等症状。如果经常误食,会增加高血糖、高血脂的风险,还可能危害儿童的肝脏和肾脏,引起儿童性早熟。有朋友就问了,戴手套吃小龙虾经常弄得一手油,就是因为油脂把塑料手套溶解了吗?其实不是,要么是手套破了,要么是油偷偷“跑”出来了。塑料袋属于「高分子材料」,是由一个个「乙烯分子」聚合而成的,高分子之间都会有空隙,食物中的“油分子”就可以从中通过,产生渗油的现象。你是不是觉得,只要放到冰箱冷冻层里,肉就很“安全”了?其实,就算是冰箱,也有不少「微生物」在食物间相互串门。
特别提醒:土豆、咸菜、黄瓜、西红柿、热带水果...这些食物别再往冰箱里塞,有危害!
塑料袋本身密封性差,很多人也不太注意打结。直接放进冷藏室,可能导致这些微生物在肉的表面肆意生长,带来食品安全隐患。吃了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可导致急性胃肠炎,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畏寒和发热等症状。
塑料是个大家族,有的怕热,有的怕油……超市塑料袋虽然好用,但你真的用对了吗?正规超市里的塑料袋,大多是PE材质,在常温下装一些日常用品没有问题,但是,只有食品级的PE塑料袋,才能用来装食物!怎么确定是不是食品级的PE塑料袋呢?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标识和文字:
除了认标识,很多大品牌在产品包装上都会标注很多「使用说明」,不要嫌麻烦,一定要每条都看清楚。为了环保和自身健康,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大家选用玻璃、陶瓷的餐盒、水杯等。塑料袋中的塑化剂,主要是为了增加弹性和耐用性。在塑化剂中使用最多的是2B类致癌物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DEHP)」。塑化剂的确有可能在某些条件下,会从一些塑料制品中迁移到食物中而最终进入人体,但DEHP在食品包装中的使用是有严格限定的,其迁移量并不会达到对人体产生伤害的剂量,另外其对人体的致癌性本身证据不足。
但是,这样并不能说明所有塑料袋是安全的。你的爸妈是不是这样?为了省几块钱就在网上买便宜塑料袋,一年买一次,一次200个,能管一年。
省钱能理解,但请一定要买符合国家生产标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塑料袋哦!
除此以外,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塑料制品,弄清它们的材质标识很有必要,下面这张图片建议保存收藏:总之,塑料袋能少用就少用,出门买东西随手拿个环保袋,你就是整条gai最靓的仔!
(来源:科普中国、丁香医生、南方周末综合)